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创新成果累累
“海洋石油981”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2016-01-11 20:07:13
2015年1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
一大批国防科技成果获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海洋石油981”号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发与应用获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记“海洋石油981”上石油工人的一天(组图)
(走基层·蹲点手记)与海共舞 奉献石油——记“海洋石油981”上石油工人的一天
这是“海洋石油981”上的员工宿舍走廊(5月9日摄)。
新华网北京5月27日电(记者李骥志、安蓓)南海,北纬19度51分,东经115度56分。红色的“海洋石油981”深水钻井平台,由于配备了先进的动力系统和卫星定位系统,波澜起伏中,岿然不动。
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半潜式深水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日前在南海深水首次开钻。记者登上“海洋石油981”平台,亲身感受了海洋石油工人的工作和生活。
据介绍,“海洋石油981”平台长114米,宽78米,面积与一个足球场相当;总高度137米,有40层楼高。井架直冲云霄,密密排满高耸的钻柱,仰视犹如钢铁森林。
正午日光下,平台表面气温高达50摄氏度,金属管架上可以“摊鸡蛋”。
钻井队长邱锐走出司钻房,上了井架中央的钻台,给钻具顶端添加丝扣油。他身穿红色连体工作服,头戴白色安全帽,脚穿黑色皮靴——这是进入工作区的必须装备。裹着这身装备,在甲板上站10分钟,汗水就浸湿了衣背。
邱锐所在的钻井队正执行一次历史性任务——开钻我国第一口自营深水探井。探井水深1496米,完井深2330米。
中午12点,邱锐下班。平台上一班12小时,晚12点和中午12点交班,或者晚6点和早6点交班。
安全监督曹玉剑早晨6点上班。他的任务是检查操作流程,排除安全隐患。在钻台与工作区间的紧急集合地,他停下脚步查看两个长方形铁箱。箱子里排列着写有船员名字的铁牌和对应的救生艇编号。
自从登上平台,船长曲海东一直紧绷着神经,生怕哪个环节出点纰漏。他说,虽然981是按照200年一遇自然条件的高标准建造,但即将到来的季风,对设备和船员将是考验。
平台海上设施经理刘超说,为保证安全生产,季风期间,风力8级时,吊车不能工作,风力10级,钻井作业也要停止。
5月9日,员工在“海洋石油981”的健身房内健身。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5月9日,司钻邱锐在“海洋石油981”上操作钻机。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傍晚5点,曹玉剑赶到停机坪,迎接一架即将从深圳飞来的直升机。从深圳坐直升机到平台需2小时,而坐船要一天一夜。平台与陆地间人员往来基本靠直升机。
十几名换好便装的小伙子在停机坪旁列队等候,他们是刚结束海上任期的船员。海上石油工人一般连续工作4周,上岸休假4周。
刚下飞机的人员都要接受安全培训,即便是元老级职工也不例外。在候机室,曹玉剑一边播放安全录像,一边讲解安全须知。“平台有三种颜色的应急警报灯,分别是蓝色、黄色、红色,代表着弃船、有毒气体、通用警报。”
夜里12点,走上主甲板,四周一片漆黑,只有东方的海面略泛着月光。井架方向则灯火通明,丝毫没有休息的感觉。
井架旁的司钻房,邱锐已开始新一轮工作。司钻是平台上最重要的工种之一,掌管钻井系统的操控。“司钻手上‘三条命’,打个盹就可能酿成大祸。”邱锐说,所谓“三条命”是“兄弟们”的人身安全、井下安全和设备安全。
海上石油装备的趋势是集成化、智能化,对操作者的素质要求更高。副司钻黄芳飞说,外界对海上石油工人不太了解,母亲还以为他要“穿着潜水衣下海”呢。
海上勘探平日承受更多的是责任和压力。邱锐说:“和陆上不同,海油人在面对广阔突变的海洋环境时,必须有独当一面的技能和坚韧勇敢的内心。”
5点10分,太阳升起,又是新的一天。工作了一夜,这是最疲倦的时候,但981上的工作还在继续。
一个插有五星红旗的平台,一套具有世界领先水准的设备,一群充满豪情的工人,支撑着蓝色海洋上的“流动国土”,将越走越远,到广阔的深水施展身手。
这是“海洋石油981”上的洗衣房,员工的工作服有专人收集并统一洗涤(5月9日摄)。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这是5月8日拍摄的“海洋石油981”中控室。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5月8日,一位工人对“海洋石油981”的DAT液缸进行检修。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这是5月8日拍摄的“海洋石油981”底舱通道。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http://www.cannews.com.cn/epaper/zghkb/2016/01/12/A02/story/7853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