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教授获脑研究大奖 - 成果 - 爱扫码·i3m.cn:3hhh.cn/11252 -扫一扫.cn·二维码.cn 333e.cn/11252 搜一搜.cn/11252


二维码
管理员
管理员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原创写手
  • 忠实会员
阅读:600回复:0

无障碍·translate·翻訳·二维码.cn/i3h.cn/11252
·搜一搜.cn/浙大教授获脑研究大奖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9-07-21 08:27

浙江大学医学院胡海岚教授荣获国际脑研究组织-凯默理神经科学国际奖

发布时间:2019-07-15来源:医学院

2019年7月15日,国际脑研究组织-凯默(IBRO-Kemali)基金会评奖委员会宣布:第12届 IBRO-Kemali国际奖的获得者为中国浙江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的胡海岚教授。这是该奖自1998年设立以来,首次颁发给欧洲和北美洲以外的科学家。在获奖依据中,评奖委员会中写道:“此奖为表彰胡海岚教授在情绪情感行为的神经生物学基本机制这一脑科学前沿取得的令人敬佩的成就。这些成就得益于她对系统神经科学中尖端前沿技术的驾驭,而她本人正是这些技术的开拓者之一。她在系统神经科学这一进展快速且竞争激烈的领域成果辉煌,建树卓越,备受瞩目,特予此奖。”

颁奖仪式将于2020年7月11日至14日在苏格兰格拉斯哥举办的欧洲神经科学年会(FENS)上举行,由国际脑研究组织主席颁奖。

胡海岚教授届时将在年会的IBRO-Kemali论坛上发表“从啄序到氯胺酮–探析社会行为和情感的神经机制”的获奖演讲。

关于IBRO-Kemali国际奖

该奖旨在全世界范围内表彰45岁以下在基础与临床神经科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每两年评选一位。奖金为25,000欧元,获奖者将受邀在欧洲规模最大、每两年一次的欧洲神经科学年会上发表主题演讲。之前的11位获奖者为:Tamas Freund (1998), Robert C. Malenka (2000), Daniele Piomelli (2002), Cornelia I. Bargmann (2004), Patrik Ernfors (2006), Massimo Scanziani (2008), Jonas K. Frisén (2010), Eleanor Maguire (2012), Patrik Verstreken (2014), Casper Hoogenraad (2016) and Guillermina López-Bendito (2018)

关于IBRO-Kemali基金会

该基金会1996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学精神病学家Dargut Kemali先生与其妻子神经科学家Milena Kemali女士创立,旨在促进在基础和临床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在2011Kemali先生逝世后,由国际脑研究组织主席担任基金会主席,运营管理IBRO-Kemali国际科学奖和IBRO-Kemali神经科学学校,以纪念创始人。

胡海岚教授简介

胡海岚,浙江大学医学院求是聘教授、浙江大学神经科学中心执行主任。毕业于北京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冷泉港实验室博士后。2008年回国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担任研究员。2015年加入浙大。在情绪的神经编码、抑郁症发生的分子机制、及社会竞争神经基础等脑科学前沿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既有理论意义又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系统性原创成果。曾获中科院百人计划、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中组部万人计划、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

附:国际脑科学研究组织的新闻发布链接

https://ibro.org/ibro-kemali-foundation-prize/

浙大胡海岚团队《科学》发文:揭示“胜利者效应”的脑机制

“强者恒强”的神经机制:成功如何重塑大脑

发布时间:2017-07-14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周炜 卢绍庆

你的成功经历或许正在改变你的大脑,让你在下一轮竞争中更易获胜。

714日上线的《科学》杂志以研究长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刊登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系统神经与认知科学研究所和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的胡海岚团队的研究成果,第一次指出大脑中存在一条介导胜利者效应的神经环路,它决定着:先前的胜利经历,会让之后的胜利变得更加容易。
这篇题为《胜负经历重塑丘脑到前额叶皮层环路以调节社会竞争优势》( History of winning remodels thalamo-PFC circuit to reinforce social dominance ) 的文章,由博士生周亭亭,朱鸿和范郑晓等在胡海岚教授的指导下共同完成。

翻盘的竞争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其实这句话只说对一半。鱼类、鸟类、灵长类等动物中间也有江湖,科学家称之为社会等级。上世纪20年代,一位挪威的科学家最早在家鸡中观察到:等级高的鸡总是啄咬等级低的,而相反的状况则极少发生。
社会等级与我们的个体健康等息息相关,背后有什么神经机制?
2011年,胡海岚团队在《科学》发文,引入钻管测试来研究小鼠的等级地位:在一段只能让一只小鼠通过的玻璃管道中,两只小鼠狭路相逢,一场不进则退的较量在所难免,而优势者会在30秒内将对方推出管道。一群小鼠经过两两竞争,等级高低便一目了然。
当年这项研究最激动人心之处,还在于第一次向世界指出了调节社会竞争的神经基础,位于大脑内侧前额叶的脑区。当科学家定向增强内侧前额叶脑区的突触(大脑细胞之间连接、通讯的基本结构单元)强度,处于劣势的小鼠就像服用了大力神丸,勇气倍增,有如神助地将优势小鼠逼出玻璃管道,成功逆袭。
 
重复成功塑造大脑
基于上述发现,利用光遗传学的方法(一种利用激光来瞬时、特异激活神经元的手段),胡海岚团队在这项研究中进一步实时操纵了钻管竞争的输赢。并且发现,小鼠等级地位相差越悬殊,逆袭所需的神经激活剂量就越高。但她们并没有停止研究。团队成员发现了更为有趣的现象:
当劣势小鼠成功逆袭6次或更多次时,即使离开科学家的帮助裸奔的小鼠依然能实现逆袭。而成功经历不足6次,裸奔的劣势小鼠会恢复到劣势地位。这种先前胜负经历影响后续比赛输赢的现象,恰恰体现了心理学中的胜利者效应周亭亭说。
这一效应是如何产生的呢?团队发现了一个从中缝背侧丘脑投射到前额叶皮层神经通路,当增加这一环路突触连接的强度,就能介导胜利者效应成功经历会重塑这一通路的突触连接强度,从而影响后续竞争中的表现。胡海岚说。
也就是说,在胜利了6次之后,劣势小鼠的大脑发生了质变,他们的神经突触连接强度显著增加了,有效地帮他们进阶并维持在更高的等级地位。研究团队认为,这是一条在进化上保守的神经环路,从低等哺乳动物到高等哺乳动物乃至人类中普遍存在,因此会有更多的启示意义。
 
强者恒强
为了验证这一“胜利者效应”,研究团队还设计了一项热源争夺战的实验。在一个冰冷的方形盒子中,四只小鼠对位于盒子角落的温暖地带展开竞争。只要是之前在钻管测试中获得重复胜利经历的小鼠,在热源争夺中也会更容易获胜。周亭亭认为,这一结果首次说明“胜利者效应”可以从一种行为学范式迁移到其他的行为中。
 热源争夺测试
 
《科学》杂志的评审专家认为,这是一篇杰作,它运用了多种技术手段实现了对神经回路的操控,向我们展示了令人惊异的而且清晰的行为现象及行为范式。学术界认为,这项研究为研究社会等级的形成和稳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也为对输赢决定、社会等级的认知等的神经环路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靶点脑区。
胜利者效应是一种重要而有趣的现象,都柏林大学圣三一学院心理学教授伊恩罗伯逊曾著书《胜利者效应》,讲述了从动物到人类世界发生的各种胜利者效应的故事,其中就有拳王泰森的一段:泰森锒铛入狱数年后复出,经纪人巧妙设计了两场比赛,对手实力远低于泰森。不出所料,泰森赢得了这两场比赛。紧接着,泰森才战胜了强大的对手布鲁诺,再次获得金腰带,重新走上事业巅峰。
朱鸿说,这项研究在动物实验中第一次验证强者恒强的现象并且阐释了其神经科学原理。虽然人类社会远比动物社会复杂,但是这项研究对于提高人们在各项比赛、考试、人际交往中的表现,也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胡海岚教授长期致力于研究情绪与社会行为的分子与神经环路机制,曾先后在冷泉港实验室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20155月加入浙大。中科院院士,医学部主任段树民说,学校尽可能充分地、灵活地调动各方资源,为科学家营造良好的研究环境。段树民认为,脑的高级认知、情感等行为的神经环路和神经生物学机制是脑科学中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胡海岚在该领域有着系统的创新性工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看到胡海岚团队最近又取得既有理论意义又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原创成果,由衷为她的团队感到高兴。
据介绍,该项研究受到浙江大学985基金、科技部973项目,中国科学院先导计划B,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资助。
(文 周炜 / 摄影 卢绍庆 / 图片 课题组)

[/p]

浙大学者揭示脑卒中神经元线粒体自噬新规律

加快线粒体“召回销毁”可降低脑中风危害

发布时间:2019-07-03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柯溢能 卢绍庆

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中风、脑缺血,它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高复发率、高致死率等特点,给病人及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并造成严重的社会负担。遗憾的是,脑卒中的病理机制异常复杂,临床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和药物精准干预的靶点。近日,浙江大学药学院陈忠教授课题组在细胞生物学领域知名刊物《细胞生物学杂志》(Journal of Cell Bi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缺血神经元轴突线粒体在胞体进行自噬》(Somatic autophagy of axonal mitochondria in ischemic neurons)的最新研究,揭示了脑卒中神经元线粒体自噬的新规律,为精准寻找缺血性脑损伤潜在靶点提供了理论支持。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为浙江大学药学院博士生郑艳榕与吴晓丽,通讯作者为浙江大学药学院陈忠教授,浙江大学药学院张翔南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兼共同第一作者。脑供血不足导致的神经元损伤是造成脑卒中脑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神经元好比人体的“指挥官”,它的损伤将造成人体功能的紊乱,最终可能导致残疾或死亡。而神经元是形态极其特殊的一类细胞,它的胞体延伸出许多突起,其中最长的一条被称为“轴突”。人体中最长的轴突可长达1米。轴突就如同信息的高速公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信息传递,实现“指挥官”对机体的控制。而能量工厂线粒体,就为这条高速公路上的信息交流提供“燃料”。可想而知,线粒体的功能异常将导致轴突乃至整个神经元的功能失常。因此,神经元必须对线粒体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神经元通过溶酶体途径将损伤线粒体进行清除,即线粒体自噬(mitophagy)是主要的线粒体质量控制策略之一。但是,轴突内线粒体的自噬过程尚不完全清楚,是神经药理学和神经生物学领域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陈忠教授课题组的前期工作已经发现,脑缺血后血流的复灌可以激活线粒体自噬,减少神经元损伤。这次课题组利用了多种实验手段,首次发现脑缺血神经元中轴突线粒体逆向转运回神经元胞体后再进行自噬,而非在轴突原位上被自噬清除。不仅如此,特异性促进线粒体逆向转运可通过激活线粒体自噬提升缺血神经元内线粒体质量,减少细胞凋亡,最终发挥抗脑缺血的神经保护作用。陈忠教授将这个现象打了个比方,这就好像商品出现了故障,原厂需要召回后销毁。“我们发现‘返厂销毁’的线粒体,由马达蛋白运送,受损程度不同的线粒体返回速度可能也不一样。”陈忠教授说,未来通过调控具体马达蛋白分子,可能加速线粒体自噬,“在细胞中制造不同速度的高铁,搭载受损线粒体‘返厂销毁’。”这项研究加深了对脑卒中缺血复灌过程中神经元线粒体自噬的理解,同时为找到抗脑卒中的药物靶点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验依据。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和优青项目的资助。论文链接http://jcb.rupress.org/content/early/2019/04/11/jcb.201804101.long(文 柯溢能/摄影 卢绍庆)[/p]

第四届决策与脑研究国际研讨会暨第三届全国决策心理学学术年会在浙大举办

发布时间:2019-07-13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樊畅

713日,第四届决策与脑研究国际研讨会暨第三届全国决策心理学学术年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举办。本年度会议的主题为“决策与未来”,由浙江大学和中国心理学会决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承办。来自中国、德国、澳大利亚、美国、以色列、加拿大、葡萄牙等国家的学者及嘉宾参会,共话决策与大脑研究未来。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表示,浙江大学正在推进“创新2030”计划,作为中国“双一流”建设高校,浙江大学将充分发挥综合学科优势,努力整合创新生态系统,全球人才库,创新发展一流学科,主动为全球重大挑战提供独特的解决方案。希望与全球专家学者共同促进决策和大脑研究的对话与交流,为心理学的开放合作和创新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心理学会决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创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李纾通过代表发言表示,此次研讨会的举办天时、地利、人和,浙江大学心理系是国内行为决策的研究重镇和起源地,同时,浙大正在积极推动“双脑计划”的进行,当下正是推进决策研究的好时机。本次研讨会为期日,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印第安纳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科隆大学,以色列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将参加交流研讨。

决策与脑研究国际研讨会以及全国决策心理学学术年会是我国决策领域最受关注的学术会议,目的在于集中展示和交流最新研究成果、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据了解,本次研讨会关心的研究问题包括决策理论、日常生活中的决策、社会性决策、风险决策、跨期决策、群体决策、多方博弈、预测理论与实践等。会议旨在促进行为决策、心理科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等不同专业背景的决策研究者相互交流、探讨与合作,以推动我国决策科学的发展。图文 樊畅[/p]

浙大学者揭示脑卒中神经元线粒体自噬新规律

第四届决策与脑研究国际研讨会暨第三届全国决策心理学学...

7月13日,第四届决策与脑研究国际研讨会暨第三届全国决策心理学学术年会在浙...

浙大教授获脑研究大奖

浙大教授 脑研究

  • 喜欢0 评分0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