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以升家族的故事zZ - 名录 - 爱扫码·i3m.cn:3hhh.cn/1549 -扫一扫.cn·二维码.cn 333e.cn/1549 搜一搜.cn/1549


二维码
管理员
管理员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原创写手
  • 忠实会员
阅读:402回复:5

无障碍·translate·翻訳·二维码.cn/i3h.cn/1549
·搜一搜.cn/茅以升家族的故事zZ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6-05-29 12:21

描述: 茅氏家族主要成员表

图片:maojia.png

 茅氏家族主要成员表

 茅氏家族主要成员表
茅以升家族的故事(转载)
  茅以升家族故事.pdf
  近年的钱塘江大桥通车纪念,触动了已经做爷爷的茅于润先生,促使其动笔写自己的父亲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父亲茅以升》,回忆公众眼里伟大父亲的平凡之处。茅于润以一个小儿子的视角忆起了父亲那些和桥有关的不为外人所知的故事,以及父子之间的珍贵往事。
  
  之前,茅氏家族的成员茅青通过《我们家的人和事》,讲述了茅家这个科技工程世家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茅青是茅以升的外孙女,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的外甥女,毕业于北京大学,目前为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记者、主持人。
  
  茅氏家族史渐渐清晰,茅氏家族几代人的人生境遇以及选择令人深思,而时代变迁中茅氏家族成员个人血脉的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一段丰满的历史。
  
  茅氏家族的变迁紧随时代而动,茅氏家族的命运也清晰地折射出中国一个多世纪以来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茅家几代人几乎都是知识分子,经商者鲜有。梳理茅氏家族几代主要成员的人生轨迹,可见中国普通知识分子的个人命运与整个社会和历史的变迁息息相关,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离不开这些知识分子的参与、努力和奋斗。
  
  茅谦
  
  茅谦,茅以升的祖父。镇江举人,办过学,办过报,参加过公车上书,在当地小有名气。他是茅家后来能发展成为科技世家的关键人物,也是改变茅家命运的重要人物。
  
  茅谦小时候家中贫困,四处逃难。当时中国的封建制度常常是一人中举,全家转运,这使他和大部分中国人一样,希望通过读书、中举,来改善全家人的生活,也为后代提供受教育的机会。但他一试未中。
  
  1894年,茅谦四十五岁,终于考中。这是茅氏家族最重大的一次改变,它不仅改变了茅谦的一生,同时为他的子孙日后的成长和教育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改变了茅家的命运轨迹。
  
  中国当时处于动荡和变革的前夜。茅谦中举数日内,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泱泱大国被小小的日本打败,这样的耻辱,令茅谦和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开始反思中国现状。
  
  接着,茅谦进京参加进士会考。至京城第二天,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茅谦赶上并参加了著名的历史事件公车上书,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第一次以政治运动的方式干涉时政。
  
  举人茅谦的视野逐渐扩大,他认识了谭嗣同,还认识了去过外国的杨文会。他在杨文会家第一次看到从国外带回来的洋玩意儿时,惊诧不已,这些洋玩意儿有地球仪、天文望远镜、显微镜,还有子午仪、经纬仪、纪线仪、叠测仪、地平仪、罗盘、陆地记里轮、水银风雨表、量风器、量雨器、量潮器。这些仪器还附有大量的图纸,让茅谦大开眼界。
  
  他们成立了金陵测量学会。每有空闲,茅谦就去杨文会家摆弄各种仪器,这也许就是茅家后代对科技情有独钟的初端。而此时的茅谦,是隐隐地有了科技强国梦想的。随着见识的扩大,茅谦慢慢开始办学办报,提倡西学,以期实现心中蒙眬的改变现实的理想。他还因此送了次子茅乃封到日本学军事。
  
  茅谦自中举到去世的二十五年里,中国政治舞台演绎着波诡云谲的历史大剧:清王朝被推翻,辛亥革命成功,袁世凯复辟,军阀混战革命、骚乱、变革,此起彼伏,繁杂交错。尽管如此,社会还是在进步。大人物们在筹划谋国,小人物们在改变命运。茅谦,就这样在人生的最后二十五年里见证了这一切。
  
  茅乃登 茅乃封
  
  茅谦留下了三个儿子,茅乃登和茅乃封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个。
  
  茅谦由于中举,见识扩大,结缘宽广。清末,新军兴,茅谦结识了新军九镇统制徐绍桢,并为两个儿子茅乃登和茅乃封在徐绍桢处谋得两份差事,这使得茅乃登和茅乃封跟随徐绍桢参加了辛亥革命,亲历南京光复,见证了一个朝代的覆灭,成为他们这一代一生中最值得自豪的经历。
  
  辛亥革命成功后,由于茅乃登、茅乃封兄弟立了功,茅家着实风光了一阵,家境随之好转。但好景不长,宋教仁案引发二次革命,茅家开始避难。
  
  茅家兄弟二人晚年都不尽如人意,茅乃封潦倒,茅乃登为整理父亲的文集殚精竭虑,六十一岁便撒手离世。
  
  而茅乃登的下一代茅以升这一代,跨越世纪,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动荡变化的年代。
  
  茅以升 茅以新
  
  茅以升和茅以新是茅家以字辈的代表人物。
  
  在上两代人的影响下,茅乃登的两个儿子茅以升和茅以新兄弟从小便有了自己的梦想,希冀寻求科技救国之路。事实上,二人一直在逐步实现着祖父茅谦的梦想科技救国。兄弟二人都获得了公费奖学金赴美国留学。
学成回国后,他们一边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努力应用所学的科学技术,为国服务,为家努力,一边不约而同地致力于培养一代新人。可以说,正是因为茅以升这代中国人的努力和带动,中国科技的发展才有日后长足进取的基础。
  
  茅以升和茅以新这一代人见证了我们这个国家从动荡中如何一步一步走向现代化,他们参与这个过程并为之付出全部努力。
  
  茅以升(18961989),是目前茅氏家族最负声望的人。
  
  茅以升1916年考取庚子赔款留美学生,在美国学习桥梁专业。1919年回国后,于1933年应当时杭州建设厅厅长曾养甫之召,辞去北洋大学校长之职,赴杭州筹建现代化的钱塘江大桥。1934年到1937年,他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经历无数波折,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地在杭州设计并建成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钱塘江大桥。钱塘江大桥工程竣工后,他被誉为中国桥梁之父、中国桥魂、楷模、一代宗师
  
  从此,茅以升和大桥密不可分。提起茅以升,人们想到的都是大桥。那是个革命的年代,中国是革命的中国,科学在无形之中扮演着推进革命的角色。而茅以升,就是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怀揣着他的历史使命艰难前进。
  
  钱塘江大桥竣工之时,正值日寇来犯,为了割断日寇尾追,茅以升忍痛炸毁了刚刚建好的大桥。抗战胜利后,他又亲自主持了大桥的修复工程。茅以升经历了主持建设、炸毁、修复钱塘江大桥的全过程。一个人和一座桥,竟有如此令人匪夷所思的关系。
  
  茅以升去世时,他的弟弟茅以新已重病缠身,一年后也与世长辞。
  
  茅以新比茅以升小七岁,两人有着比较相似的人生,只是茅以新默默无闻,这符合他的性格和为人处世的方式。
  
  1921年,茅以新大学毕业,学业优秀的他,被学校派出公费留学。
  
  留学回来,茅以升留美时的同学侯家源正接手建造浙赣铁路(当时叫杭州铁路),急需人才,便邀请茅以新去;同时茅以升也向弟弟发出邀请去他主持的钱塘江大桥项目工作。
  
  一边是哥哥的建桥项目,一边是更符合自己专业的铁路项目,茅以新选择了铁路,选择了自己专业领域内的工作。从此,茅以新便同铁路结下一生的缘分。因为浙赣铁路,茅以新一家在杭州住了六年。浙赣铁路通车时,茅以新激动不已。
那天,茅以新带着全家老小一起参加了通车典礼。当火车从面前呼啸而过,全家鼓起掌来。茅以新有四个孩子,除了大儿子茅于轼出生在南京,二儿子茅于杭,女儿茅于兰,小儿子茅于海都在杭州出生。凝聚着茅以新心血的铁路建成了,茅以新因此获得了交通部颁发的银盾奖牌。
  
  文革十年,茅以升被挂牌批斗,妻子因惊吓过度离世;茅以新成了臭老九,七十高龄被下放到干校劳动;但他们终于迎来了重见天日那一天。文革后的中国,科学家的地位被抬高,茅以升再一次登上了社会荣誉的顶端,茅以新也和其他知识分子一样,地位得到明显改善。茅以新行事低调,作风谦虚,到了晚年,吃饭时还会说一句:年纪这么大了还要吃饭,真是浪费国家粮食啊 !
  
  茅于轼 茅于杭 茅于海  茅于兰 茅于燕 茅于恭  茅于榕
  这几位是茅家于字辈的代表。
 
  
  茅家为字辈
  
  茅家为字辈是于字辈的下一代,他们明显比他们的长辈幸运,他们没有被打成右派,没有挨斗、挨打、挨批。尽管他们曾经失学,受过歧视,受过委屈,挨过饿,但同他们的长辈相比,他们没有受到精神折磨,物质生活也好多了。
  
  改革开放以后,茅家为字辈中很多人选择了移居国外。茅以升的孙子辈大部分在国外定居,茅以新的孙子辈多数也在国外生活。茅以南(茅以升的哥哥)的孙子孙女也多告别故土,远涉重洋。
  
  茅家为字辈的人现在大多已经进入知天命之年,一些年轻的也在不惑之年了,他们生活安定,儿女成行。他们中出国定居的,多数在美国从事高科技工作,或在公司任职或在大学教书。
  
  他们在跟随父辈经历了文革之苦后,选择了离开,离开这块曾养育他们的土地,离开曾让他们伤心的地方。但是他们移居国外后总感到一种失落。尽管他们在思想上、情感上、生活习惯上已经融入了当地社会,尽管他们之中大部分人的生活优越富有,但他们仍旧感到失落。现在,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进入中老年,他们开始反思。跟他们的长辈相比,他们做的事情太少,他们的生命显得过于苍白。但时间飞逝,他们将老了
  
  即使如此,他们仍是努力的,优秀的:茅于宽的儿子茅为友做断裂力学和残余应力测量方面的研究和咨询,长子茅为众定居土库曼斯坦,在中国石油公司当翻译;茅于轼的儿子茅为星在美国拿到机械系文凭,在汽车公司工作;茅于轼的女儿茅燕星定居加拿大;茅于杭的儿子茅为华读完博士学位在苹果公司开发芯片,成就斐然;茅以升的外孙女徐依协1979年就考上了李政道的研究生,后到英特尔公司做研究员,入住硅谷。
茅于恭的长女茅为红成了美国的实业家
  
  茅家尚字辈
  
  2006年1月,十七岁的美籍华裔高中生茅尚程获得了美国英特尔科学天才奖,得到了一千美元奖学金。因为他发明了从动物粪便中提取能量并转换成天然气。半年后,他被哈佛大学重奖录取,主攻胚体细胞研究。2007年,他又获得了哈佛的海克史梅斯奖学金,走上科技之路
  
  茅尚程是中国大名鼎鼎的茅以升家族成员。他是茅家的新生代,茅氏家族为字辈的后代。茅家的尚字辈就像新生的种子,没有污染,没有伤痛,鲜有瑕疵,他们在愉快自由的环境中成长,被精心地呵护,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如此地单纯、向上、积极、透明,苦难、受辱、压抑、悲愤与他们没有丝毫关系。
  
  他们正在成长,有的已经进入职业生涯,有的还在读大学或中小学。他们思维新颖,见解独特,以崭新的视角和眼光理解世界,理解人生。但不可否认,他们正像他们的父辈一样,传承着家族之风:努力使自己变得优秀,努力让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为社会、为人类贡献一己之力。


shubujin.cn/2741
  • 喜欢0 评分0
    
    二维码
    管理员
    管理员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原创写手
    • 忠实会员
    沙发#
    发布于:2016-05-29 12:21
       茅于轼 茅于杭 茅于海  茅于兰 茅于燕 茅于恭  茅于榕
      这几位是茅家于字辈的代表。
      
      文革十年,茅家三代人都赶上了,受影响最深的、心最痛的就是于字辈一代。时代的烙印是如此深地刻在了这一代人身上。正如媒体人茅青所言,他们经历并见证了自己的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走过的所有弯路,也见证并经历了后来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
      
      茅于轼是茅以新的大儿子。他和自己的伯父茅以升同在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时,年仅二十八岁,年轻有为。那是一个令中国一代人都难忘的年代,铁道部要给他的伯父茅以升一点颜色看,但茅以升名望太大,所以把其侄子茅于轼打成了右派。茅于轼就这样从铁道机械工程师变成了一名养路工。
      
      命运的走向似乎隐约而行,却又清晰可见。右派使茅于轼的人生轨迹改变了方向,却最终促使他转向经济学研究。20世纪60年代的饥饿差点毁了茅于轼的健康,而在文革中,他又惨遭毒打,死里逃生,被当做危险人物赶出京城尽管如此,茅于轼仍是幸运的,因为他活了下来,并在80年代开始专注研究经济学。那时,他已经五十岁了。
      
      而现在,茅于轼的名字已经常常与社会上的各种争论联系在一起。他的三个基本思想是主张市场经济,国家不要过多干预;反对特权;强调社会道德和信用,隐隐反映着他一路走来的坎坷人生,恰似与过去的历史在隐隐对抗。
      
      茅于杭是茅以新的二儿子,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毕业后留校教书。文革期间,他是兄妹中唯一没有下放到农村劳动的人。
      
      改革开放以后,他大胆改行,从事计算机行业。80年代初,他看准了中文计算机这一行,先从汉字编码入手,设计了拼音联想码,后来又开发了汉语语音合成系统,使计算机可以说中国话。但他对金钱看得很淡,也没有兴趣开发市场。
    90年代初,他发现他开发的上述两样技术能帮助盲人解决读写汉字难的问题,于是主动同北京盲校联系,向老师们介绍如何用计算机来教盲童学汉字,同时给他们提供软件和计算机设备。他在这一领域一干十几年,影响逐渐在全国扩散开来。后来,他又和自己的学生一起开发了盲文点字显示器,比进口的盲文显示器便宜很多,引起了各国商家的极大兴趣。
      
      现在,茅于杭早过了退休年龄,却仍天天上班。他现在的科研小组有十个人,完全靠自己的能力运转。
      
      茅于海是茅以新的小儿子,茅于轼的弟弟,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专业,毕业后留校。他是兄弟姐妹中最聪明的一个,从小就喜欢动脑筋,做研究。留校后,他成了电视教研组的科技尖子,被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视为身边红人,还入了党,意气风发。
      
      文革期间,茅于海情绪一落千丈。1969年,茅于海夫妇双双被下放到江西,但因为他在专业领域的才能,被人直接从水田里拉了回去,担任江西省电视大会战的技术总指挥。他拼命干了一年,把江西电视台从无到有地建了起来。
    但因他有海外关系,被隔离审查,并被禁止参加保密的科研工作,还被戴上了特嫌分子帽子。他在此期间写出了《频率捷变雷达》一书,但领导说他沽名钓誉,不安心工作,不但禁止他出版,还开会批判他。
      
      文革后,茅于海发现自己的业务早就落后于国际水平不知道多少年了。于是他又不分白天黑夜地开始工作,要把失去的时间追回来。
      
      1984年,茅于海发明了自适应捷变频雷达,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那本被批判的书也得以出版。第二年,美国国防部竟将此书译成了英文,他本人也被多国请去讲课。1990年,他被美国斯坦福大学聘为客座教授。接着他发明了用普通电话线同时进行数据传送和通话的方法,被国际电信联盟特邀参与制定有关的国际标准。
      
      21世纪,跨过世纪之交,茅于海以古稀之年,带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方面的大师经验和新的想法回到国内,积极筹备着设计与制造中国自己的电视芯片,开始了新的创业。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喜欢创新,不喜欢守旧,而今天的中国正是创业者的新天地,他觉得还是在祖国更能发挥自己的才能。
      
      茅于兰,茅于轼的妹妹,她是茅氏家族中少有的文人,曾做过记者,当过大学老师。
      
      茅于兰高中毕业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不久,急需各方面人才,高中毕业的茅于兰就到了北京日报社工作。后来她考上山东大学中文系,停薪留职上了大学,后又读了两年俄语学院。山东大学毕业后回到报社当记者。
      
      茅于兰的事业很顺利,但文革很快开始了,她去了干校。
      
      1980年,她调到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当老师,为中文系开了外国文学课介绍当代外国文学。她喜欢阅读外国小说,工作就是阅读、介绍和分析外国文学。
      
      正是她,开始反观自己家族成员的人生经历,思索自己家族的命运,有了把茅氏家族的故事写出来的想法。她由此开始寻亲、访友,搜集资料。但她后来得了老年痴呆症,这个重任便落到了女儿茅青身上。
      
      茅于燕,是茅以升最小的女儿。茅以升希望自己的孩子都子承父业,但茅于燕始终对父亲的专业不感兴趣。最终,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哲学心理系,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工作。
      
      文革中,茅于燕被下放劳动。文革后期,有人发话说心理所还是有用的,她才被调回北京。因为对弱智儿童成长的忧虑和关心,1973年,她开始从事提高弱智者的智力研究,开始关注弱智儿童。如今,她已是国内从事婴幼儿智能追踪研究的少数几个知名学者之一。她开创了中国弱智儿童早期教育的先河,被称作中国弱智儿童之母。
      
      因为取得的不凡成就,她被选入美国《世界名人录》、《国际知名人士录》和英国剑桥《国际知识界名人录》。2000年,她获国际大奖中国内藤国际育儿奖。她还创办了北京新运弱智儿童养育院,二十多年来,先后对六百多名弱智儿童进行过训练和教育。
      
      文革之后,茅家于字辈大多已到退休年龄,他们的美好时光已在过去的年代中被消磨殆尽,能活下来已属幸运。还好,他们中很多人并不甘心虚度自己的一生,各自在人生的余年,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做出了自己的成就。
      
      但更多的人并未如此幸运。
      
      茅于恭,茅以升的侄子,1935年从上海交大毕业,茅以升建议他向英国工业协会申请半工半读。接着他赴英读书。1939年,他通过了英国工程师的全部考试,又去德国参观工厂。此时,二战打响了,茅以升又建议他去美国继续学习,于是他前往美国,在美逗留近十年。新中国成立后,茅以升建议他回国。他放弃美国的工作,于1950年回到祖国。
      
      他先是在长春汽车厂任总工程师,后又调到洛阳拖拉机厂。本来希望为新中国建设作出贡献,但没想到接下来是一个又一个的政治运动,他身心受到沉重打击。文革期间,他全家被发配到乡下,住牛棚,吃牛食。一个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高级知识分子就这样与牛共度数年。那时他已将近六十岁。
      
      文革后,茅于恭的地位和名誉渐渐恢复,但是在经历了多年的迫害和打击之后,他渐生去意。当儿女都定居美国后,他选择了重新踏上美利坚国土,并最终长眠在那里。
      
      茅于榕,茅于恭的弟弟,一个有才华的法律专家,因莫须有的罪名入狱十年,直到1980年,他的历史问题才得以解决;茅于润,茅以升的小儿子,经历惨痛的文革岁月后也出国定居。这几位命运多舛的于字辈亲属,晚年按照自己的方式尽量多地做些事情,以弥补中年时期浪费的时间。
  •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二维码
    管理员
    管理员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原创写手
    • 忠实会员
    板凳#
    发布于:2017-02-20 01:50
    中国桥魂——茅以升的故事
    目录
    成长的足迹
    2
    大学生涯
    13
    育英才桃李满天下
    25
    钱塘江上造大桥
    32
    在新中国的建设中
    58
    尾 声
    68
    1/69
    成长的足迹
     
    一、诞生
    1896年冬,长江之畔的古城镇江,天气已十分寒冷,但古城却似乎并未因此而丧失活力。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小贩们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戏园子里高亢而婉转的歌声,茶楼酒店溢出来的浓郁的酒肉香味,都奇妙地在空气中混成薰薰的一团,让人觉得这真是个繁华而又使人沉醉的城市。偶尔,人们也能从哄哄的嘈杂里听出轻轻的一两句:“先生,小姐,行行好,给一点吧!”这是些可怜的乞丐在抓住机会行乞。转过街去,远处的码头上,一群群穿着褴褛的工人正紧张地搬运着货物,货物是什么呢?——镇江的特产:香醋、肴肉和酱菜。大货船载着沉甸甸的货物,往北走,沿着大运河可以一直到北京城;向西,逆长江而上就到了南京城;往东,顺着浩浩的长江走不到一天就出海了!
    镇江,就位于这长江与大运河的交汇点。提起镇江,人们常想起《三国演义》中的“刘备甘露寺招亲”,《白蛇传》中“水漫金山”等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甘露寺和金山都是江南著名的风景名胜。北宋科学家沈括晚年就选中了镇江这一山明水秀的地方,修筑自己的家园——梦溪园,在这里写出了举世闻名的科技著作——《梦溪笔谈》。
    浩浩长江水,滋润着它流经的每一方土地,哺育着数不尽的长江儿女……
    这年1月9日下午4时,当深冬太阳稀薄的温暖已逐渐在空中飘散之时,古城一个清静的小院中,蓦地传出了阵阵洪亮的啼哭声,一个新的生命,在大江温柔而深沉的涛声中诞生了!
    新生的宁馨儿静静躺在摇篮里,他头发乌黑,天庭饱满,显得十分可爱,奇特的是,婴孩双手手心通红,大家看了都说这孩子以后会有福气。孩子祖父茅谦,是一位思想开明、富有远见的举人,摸着孩子通红的双手,沉吟着说:“祖国已处于列强侵割,水深火热之中,每个炎黄子孙都应以救国为己任。孩子长大了,该于国于民有所贡献;也希望到那时,国家太平,人民幸福,那么,我们的孩子就叫‘以升’吧!”
    这个生下来手心通红的孩子,长大后成了我国杰出的桥梁专家——茅以升。

    以升诞生10个月,为了他今后的成长,祖父茅谦决定举家迁往南京。祖父考虑到:南京为元朝古都(三国孙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明朝初期都曾建都南京),自古以来就是个名人荟萃、群英云集的地方。文化积淀极为厚实,是江南文化教育中心。与南京相比,镇江毕竟气魄尚小,况且重商轻文的风气日益上扬,于以升日后求学大为不利。在南京,以升眼界开阔,也能得到更好的教育,更有助于孩子的发展。以升母亲韩石渠识字明理,她想:以前孟母为子而三择邻居,可见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以升日后要成大器,从小就应该注意给他以一个好的环境。为了孩子,大人再辛苦也是值得的!就这样,茅以升一家10口离开了世代居住的老家——镇江,踏上了前往南京的航船。
  •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二维码
    管理员
    管理员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原创写手
    • 忠实会员
    地板#
    发布于:2017-02-20 01:51
    二、学成于思

    二、学成于思
    岁月荏苒,一转眼,以升已在南京度过了6年。是该上学的年龄啦,父亲茅乃登把他送进了蒙馆学习。蒙馆主要进行识字、写字、封建伦理道德的教育,教材有《蒙学》《三字经》《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学习的方法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背书。老师教完一段,就让学生背诵,自己手里拿根又大又长的戒尺,踱来踱去地听,学生要是背不出来,就瞪着眼睛用戒尺“啪啪”地打他们的手心。天天背艰涩难懂的古文,对天性活泼好动的小以升来说,无疑是件苦差事。往往背着背着,他就会抬头朝窗外望去,朵朵白云在蓝蓝的天空中飘来飘去,一会儿变成一只绵羊,一会儿又变成一只老虎奇妙极了!偶尔,一行大雁飞过,他就总是纳闷:为什么大雁要排成一个“人”字飞呢?院子里,梧桐叶黄了,落了,一片一片在风中轻盈地荡漾,他也想:为什么草木一到秋天就会凋零呢?有时,他趴在树根下,看蚂蚁忙忙碌碌地搬家,直到伙伴喊“上课了!上课了!”他才恋恋不舍地跑开。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那么新奇,它总那么强烈地引起小以升的兴趣,使他不停地去观察、思索……
    每年元宵节,南京城总是热闹非凡,白天的庙会车水马龙,晚上的灯会更是人山人海。一到傍晚,家家户户门口都点起花灯。这些花灯,造型各异,有方形的,有圆形的,有菱形的;绘图精彩,有嫦娥奔月、八仙过海、水底龙宫,形神毕肖,栩栩如生。各种各样的花灯,亮起红的、绿的、橙的、
    蓝的光,交织着、蕴染着,形成了一个七彩迷离、玲珑剔透的欢乐世界!正如古诗词中所描绘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以升手里提着一盏小宫灯,也跟着大家出来逛街。他走啊看啊,被那些能工巧匠们制作的精美花灯给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仿佛来到了神话中的天宫,看不过来,记不过来,也赞美不过来……忽然,一盏走马灯引起了以升的兴趣:走马灯里,有个能转动的小轮子,轮子四周,粘着彩色的纸人、纸马,轮子底下放着根蜡烛,把蜡烛点着,轮子就能带着纸人、纸马旋转起来。“为什么一点蜡烛,纸人、纸马就会转动呢?”这个问题把以升给难住了!他一动不动地盯着走马灯,一副苦思冥想的样子。父亲见状,告诉他:这是因为燃烧的蜡烛产生了热气,热气上升,引起灯内空气的流动,就推动着纸人纸马转起来了!“噢,原来是这样!”以升恍然大悟,他马上又想到:“如果在轮子下点两支蜡烛,热空气多了,走马灯是不是要走得快些呢?”父亲见以升对走马灯感兴趣,就给买了一个孙悟空偷吃蟠桃灯。以升提着灯,一溜烟跑回家,立刻又找了一支蜡烛点上。果然,里面的孙悟空越转越快,简直要飞起来了!“噢,成功了!”以升兴奋地跳起来,红红的走马灯映着他圆圆的小脸,仿佛是个熟透的苹果。灯里头的孙悟空,也似乎正朝他微笑呢!
    秦淮河是南京名胜之一,它长100多千米,流经南京入长江。自古以来,秦淮河两岸都是南京城的繁华地带,绿窗朱户映着河中舟楫如云,素有“元朝金粉”、“十里秦淮”之称。每年端午节,秦
    淮河上举行的龙舟赛,是南京城的一大盛事。这天,南京城的男女老少,都齐聚秦淮河两岸,目睹龙舟健儿一展身手,此时,河中锣鼓喧天,岸上欢声笑语,煞是热闹。1905年端午节马上要到了,9岁的以升早就和朋友们商量好,这一天要到秦淮河的文德桥上看龙舟赛去。谁知就在端午节前一天夜里,以升突然胃痛起来,他捂着肚子,直冒冷汗,一夜也不得安稳,第二天文德桥当然也没去成。中午,正当他躲在床上出神地想着龙舟赛的热闹场景时,几个去玩的同学却慌慌张张跑回来了,见着茅以升,劈头一句话就是:“幸好你没去,去的话,说不定就掉在河里给淹死了!”以升大吃一惊,发生什么事啦?原来,由于文德桥造得不好,在今天人挤的情况下,桥栏杆断了还不算,桥面板也突然塌陷,结果许多人当场掉进河里,他的一个同学也险些遭难,现在还有人哭哭啼啼往家里抬尸体呢!以升听了很是愤慨:是谁这么无能,竟造出这么低劣的桥来!
    过了两天,以升和同学顶着毛毛细雨来到倒塌的文德桥看个究竟。眼前是一派破落景象:桥面塌下去了,露出砌得松散的泥石,桥栏杆东倒西歪,桥边没别的人,只有一些不知名的小花在风中瑟瑟颤抖。以升静静地站着,任寒风夹着细雨打湿脸颊,几天前那悲惨的一幕似乎浮现在自己眼前:人们在哭喊,在挣扎……这还只是南京城一条小河上的桥,中国有这么多大江大河,如果架在上面的桥都不过关,那后果该有多么严重!想到这,以升不禁握紧了拳头,暗下决心:将来我如果造桥,就一定不会造得像文德桥!
    回家后,以升不声不响地到祖父的书房去翻祖父写的那本《水利刍议》,那上面有“古今水利情势及治理条议”、“开江论”、“导淮入江论”、“治运河连带淮湖利说”等文章,以升尽管看不大懂,却还是认真地翻着、翻着……忽然,一只温暖的大手放在以升的头上,原来是祖父站在了他的背后,祖父让以升坐下,告诉他:“我小时候因为目睹水灾而立志兴修水利,壮年时我远游河北、河南、安徽、湖北时,就考察过黄河、长江、淮河、洞庭湖,晚年时我在江苏、广东参加了一些治水工作,并且写了这本《水利刍议》。期盼能对国家的水利事业有所贡献。在一生的事业中,我感到要把水治好,兴建桥梁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它大有可为。而一个人从小立志,确定奋斗目标是件十分重要的事,它值得一个人为之奋斗终生。”末了,祖父语重心长地说:“以升,你有志造大桥固然好,但现在更重要的是努力学习,打好基础,今后方能有所作为,否则一切都将流于空想。”祖父的话,像铅字一样,深深地印在了茅以升的心坎上。
    从那以后,以升对建桥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到一地,看见有桥,他总是情不自禁地要把这座桥仔仔细细地琢磨一番:从造桥的原料到桥的造型乃至桥上的雕塑,他都要想一想,并且努力地把它记下来,这为他以后走上桥梁专业的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三、小荷才露尖尖角
    以升认真读书,进步很快。10岁那一年,还在上小学三年级的茅以升考上了江南中等商业学堂,
    学堂的课程有数学、物理、历史、地理,还有英文、法文等外语课,学校设备齐全,学生全部实行住宿制,这是当时全中国最好的新型中学,教茅以升历史的竟是中国大名鼎鼎的历史学家柳治徵先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都夸茅以升聪明,长大后一定会有出息,以升听着,心里真是得意。
    一天,一位客人到家里来拜访以升的二叔。以升见有客人来了,就沏了一杯茶,恭恭敬敬地送给客人。客人见小以升长得眉清目秀,不禁夸以升聪明懂事,当他了解到以升还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就考上了江南中等商业学堂时,更是连连称赞以升将来一定了不起,会光宗耀祖。以升在边上,嘴里不说,心中乐滋滋地比吃了蜜还甜。不料二叔看了以升一眼,轻描淡写地说道:“他还只是个娃娃,样样都还不行,谈出息还差得远呢!”
    “什么?我还是个娃娃,样样不行!”以升还从来没听过长辈在别人面前这么说自己呢!他觉得二叔太看不起自己了,这一委屈,眼泪就直在眼眶里打转转了。
    回到房里,以升气愤愤地想:你说我不行,我就非干出个样子来让你看看行不行!一连两个星期,以升不但不出去玩,每天除去吃三顿饭外,就关在房里不见人,一股脑儿地看书。他不仅看课本,也翻一些介绍先进思想和先进科技的书如《海国图志》、《天演论》等,这些书大大开阔了他的眼界。短短十几天里,以升深深地感觉到:世界上原来还有这么多东西等待自己去学习,他只恨自己不能长出三头六臂,把这些知识给早点掌握!家中的长辈看着以升的变化都很惊奇,又都暗暗地为他的倔
    劲和进步感到高兴。
    20多年后,茅以升担任唐山工程学院的院长,而他的二叔则恰好在这所学院担任国文教员。人生就是这么富有戏剧性,年轻的侄子竟成了叔叔的上级。一次,叔侄俩茶余闲谈,茅以升动情地说:“二叔,要不是你当初一番话对我的激励,我可能远达不到今天这一步呢!”“哦,是吗?那我可得好好研究研究激将法对青少年成长的作用了!”说到这,叔侄俩不禁会心地相视而笑。
    进入江南中等商业学堂后,以升学习非常刻苦。每天清晨,总是他第一个静悄悄地从宿舍出来,到教室晨诵,不久,他的英文和法文就能达到借助工具书阅读一些外文书籍的水准了,他读了《沙氏乐府故事》《鲁宾逊漂流记》《双雄较剑录》等大量外国文学名著。暑假的时候,南京城内酷暑逼人。坐着不动往往也出一身大汗,但以升却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潜心阅读古文和练习书法。他学书法很善于领悟原帖的神韵,每临帖前,他总是先细细揣摩从这一笔到那一笔是怎样起承转合,从这一个字到那一个字是怎样前后呼应。整个篇章作者寄寓的是什么样的感情,追求的什么样的风格,他都不放过,直到一闭上眼睛,每一笔、每个字,每一篇似乎都在脑子里浮动起来了,他才提笔落墨,他的字既有柳公权的严谨和端庄,又有王羲之的流畅和飘逸,很得大家的赞赏。一个暑期下来,以升可以背上百篇诗歌和十几篇古文了,通过这种训练,他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记忆力,更重要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陶冶了他的情操,使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始终保持着正直的品格和高尚的情趣,这
    对于他以后从事科普创作,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以升沉溺于书籍,但他天性活泼好动,并不是一个迂讷、弱不禁风的书呆子,他深知一副强健的体魄对于一个有志于成大器的人的重要性。因此,课余时间,他总是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以升特别喜欢踢足球,他身材矮小但跑动灵活,控球的能力很强,尤其是临门一脚出色,每次踢球,同学总是让他踢前锋,亲切地称他为“射手”。喜欢体育运动成了茅以升的一大嗜好,一直保持到老。
    坚持冷水浴,也使以升受益匪浅。他坚持每天清晨用冷水洗脸,午后进行冷水浴,无论是三九严冬,还是盛夏酷暑,他都坚行不辍,以此磨炼自己的意志。冷水浴使得茅以升在漫长的科研、社会活动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身心健康,极少生病。在他85岁那年,还坚持冷水浴,引起来访的日本朋友的极大兴趣,大家无不对茅以升的健康体魄和顽强毅力啧啧称奇,回国后他们在日本杂志上报道了茅以升的健身之道,称之为“茅氏冷水浴法”。
    1911年7月,以升15岁,在江南中等商业学堂毕业了。是继续读书深造,还是从此踏上社会,参加工作?这种人生选择摆在了每一个毕业生的面前。以升有的同学在官府当了职员,有的去了银行,有的则自己经商。以升经过一段时期的静心思考,认定自己必须北上求学,进一步学好知识本领,以期将来对国家能有更多贡献。他在毕业日记上写下了自己的感想:“上小学时我就立志要在家乡的秦淮河上造一座千古不朽的大石桥。升入中学后,我得知中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就是在少
    年时到美国留学的。他学成回国后就在从北京到张家口的峭壁悬崖上建成了第一条完全由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京张铁路,其设计之完善、工程之艰难、施工之高超为世界少见,以至于那些开始叫嚣‘会修京张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世’的外国人也不得不由衷佩服,称赞这是世界一流的工程。自己曾立志为国家造桥,就应当把目光放长远,以詹天佑为榜样,争取留学深造,掌握高新技术方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现在北京的清华学堂正招收留美预备生,我应该抓住机会。马上北上投考……”
    以升把自己的想法跟家中长辈说了,大家都很支持,母亲韩石渠虽然在感情上对年仅15岁的孩子要远离自己感到难以割舍,但想到这是儿子一辈子的大事,关系到以升今后的发展,还是毅然为儿子细细地打点了行装,送儿子启程。
    1911年7月30日,怀着对未来的憧憬,以升和好友裴荣一起挥手告别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南京,北上投考,不巧当他们风尘仆仆地赶到清华学堂留美预备生考场时,考试却早已完毕并且出榜了。怎么办?北京已没有其他招考的学校了,茅以升沉思了一会儿,果断地说:“裴荣,我们赶去唐山路矿学堂投考还来得及。路矿学堂是‘京奉’铁路局与‘开渠’矿务局于1905年联合创办的,校长赵仕北是孙中山先生的同学,器重人才,治校有方,在教育界有很高威望。我们如果考上路矿学堂,相信是能学到不少本领的。”于是,两个伙伴打了火车票,星夜赶往设在天津的唐山路矿学堂考场。第二
    天,他们匆忙报名应试,由于平时功课学得扎实,尽管旅途辛劳,都通过了考试,双双被录取了。
    那一年,以升15岁,是唐山路矿学堂有史以来年龄最小的大学生。
  •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二维码
    管理员
    管理员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原创写手
    • 忠实会员
    4楼#
    发布于:2017-02-20 01:52
    大学生涯

     
    大学生涯
     
    一、路矿学堂展风采
    大学生活是严肃紧张而又丰富多彩的。
    茅以升求学时,正值国家危难多事之秋。统治中国200余年的清政府对外丧权辱国,对内横征暴敛,民心丧失殆尽,已走到了它的末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进行了前仆后继的斗争。终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在如火如荼的革命风暴中,清朝统治土崩瓦解。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它意味着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帝制从此终结,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权。这时,以升来到唐山读书才3个月。
    革命很快波及唐山,路矿学堂宣布停课,具有民主思想的学生们走出课堂,齐声高呼:“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以升也特别激动,他在自己写满字的稿纸上写下了一句诗:“碧血洒沃土,浇灌胜利花。”学校停课后,同学们或回家或参加革命军,对于渴望为民族独立自由奉献青春的茅以升来说,也面临着两种选择:革命已在进行,我是该效法祖逖投笔从戎呢还是继续念书?同乡好友裴荣已弃学到南京参加了革命军,同窗好友杨杏佛,原系同盟会会员,也在南京总统府秘书处任收发组组长。
    他俩不约而同地写信给茅以升,邀请他到南京投身革命,共图民族之伟业。风华正茂的茅以升接信后不禁热血沸腾,恨不能插翅飞往南京。当下,他给母亲修书一封,表明自己参加革命的打算。母亲回信很迅速,出乎以升意料之外,信上说:
    升儿:
    信已收悉。投笔从戎,志向可嘉。但你比裴荣小两岁,比杏佛小三岁,尚未到参军年龄。你更不能与父亲、二叔相比,两位前辈年富力强,正应投身革命。再者,你学识甚浅,学无基础,纵有满腔报国热情,也不济事。要取得真才实学,真有学识,报国始有方。你现在仍须安下心来,继续读书为好……
    以升看后,很不服气,又马上给母亲去函,表示自己意愿已定,请父母多加谅解等。不料这次母亲回信的口吻却是严厉异常:“如离开学校,则不以你为子!”以升得信后深为震动,不免寢食难安。他终于决心发愤读书,一定掌握一技之长,学到毕业。然而,在他内心里,却始终疑虑重重:革命的当务之急是需要青年参军作战,自己今后只学架桥筑路,革命需要吗?
    1913年秋,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遍了唐山路矿学堂——“孙中山先生要来学校视察了!”师生人人喜笑颜开,兴高采烈,人们都把孙中山先生——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到学校参观,当做自己的莫大光荣。这天上午,灿烂的阳光像风一样飘洒在校园,枫树的叶子红了,沉醉得如胭脂一般亮泽,整个
    唐山路矿学堂,显得分外的静谧和美丽。人们都穿戴得整整齐齐,等待着中山先生的到来。
    在师生热烈的掌声中,孙中山先生由赵仕北校长陪同,走上大礼堂的讲台,向全校师生发表演讲。他指出:国民革命军需要两支大军:一支是武装起义的大军,它要打倒专制的清政府,建立起人民的国家;另一支是建设的大军,它要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彻底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他强调说:我国要办工厂,开矿山,实行大机器生产……凡此种种,都离不开交通运输,中国要富强,仅交通开发一项,就要修10万英里铁路(约合16万千米),100万英里(约合160万千米)公路。同学们在路矿学堂学习采矿、筑路、造桥,也是为革命,希望大家努力向前,蔚为国学,承担起历史重任……孙中山先生的演说,如春风化雨,彻底消除了茅以升心头长久的疑虑:“是啊,筑路造桥,也是为革命,也是为了民族的振兴!”
    中山先生演讲之后,与路矿学堂的全体师生合影留念。作为学生代表,茅以升就站在这位伟人的身边,他心里既感到有些紧张又觉得无比的光荣,他暗下决心:“自己一定要努力钻研,掌握最先进的造桥技术,学成报国。”
    正如在思益学堂,茅以升碰到了良师柳治徵先生一样,在路矿学堂读书期间,对茅以升影响最大的老师是罗忠忱教授。罗教授是福建闽侯人,早年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土木工程师学位。回国后,他在唐山工学院教书,任教授、校长等职达50年之久,为国家造就了大批工程技术方
    面的人才。
    当时罗教授讲授材料力学、应用力学等基础理论课,他采用美国工程大学课本作为授课课本,注重启发学生思路,用语简练而富有逻辑性,深得学生好评。罗忠忱对学生要求极为严格,经常进行随机性的课堂测试,规定时间内必须交卷,否则以零分计。计算题的答案规定取三位有效数字,用计算尺计算只准第三位数有误差,否则也以零分计。一次,以升答卷时因一有效数字取错,而导致扣了许多分。以升接过试卷后,看到只因为这点小错而成绩比同学低了很多,心中很有些不以为然:“这不是小题大做吗?”
    罗教授看出了以升的情绪,下课时,他让以升到他简朴的房中,语重心长地说:“以升,你立志造桥,学业优良,当知我之用心。搞工程设计,关系国计民生,一点马虎也不能有,失之毫厘,谬之千里,一个数字的失误就能导致整个工程建筑的失败。你常说小时候看到南京秦淮河上文德桥倒塌,你想想:这是否与建造时的草率有关?因此,你求学时就要注意养成严谨细致的习惯,从点滴做起,日后方能有所成就呀!”
    以升听罢,面红耳赤,对老师的敬佩之情不觉又深了一层。此后,凡是考试,他都要把计算的数字多取一位,以求精确。
    罗教授不仅对学生严,对自己的亲人更严。罗教授有个侄儿在路矿学堂读书,因考试只得59分,
    罗教授就毫不留情地将他留级一年,当此事传出后,师生莫不竖起大拇指说:“罗忠忱教授真严师也!”
    后来,茅以升在美国获得工学博士学位,罗教授亲笔写信邀请茅以升回母校任教。茅以升与导师共事多年,更加深切地感到罗教授为人的高尚:生活简朴、律己必严,待人必宽,工作兢兢业业,50年如一日,实是为人师表。罗教授对茅以升一生影响极大,新中国成立后,茅以升功成名就后,每到唐山必拜访罗教授,将其视为终身楷模。1972年,罗教授逝世于唐山铁道学院,享年92岁,在罗教授的追悼会上,茅以升撰了一副挽联献给恩师:“建侯师座千古:从学为严师,相知如契友,犹记隔海传书,为促归舟虚左待;无意求闻达,有功在树人,此日高山仰止,长怀遗范悼恩深。受业茅以升敬挽。”
    在平时的学习中,茅以升也有着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这之中,对茅以升影响最大的是李乐知。李乐知(1892—1963),福州人,他与以升同时考进唐山路矿学堂,出于对数学的共同兴趣,他和茅以升经常一起共同钻研,切磋学艺,成为好朋友。茅以升的祖父茅谦是数学爱好者,收藏了大量数学书籍。于是,在放假时,李乐知就常在茅以升的南京家中住一段时间,孜孜不倦地阅读数学书籍。两位好朋友在学习上共同促进,在生活上互相关心,结成了深厚的友谊。但由于李乐知家境贫寒,交纳不起学费,李乐知仅在唐山路矿学堂读书一年,就被迫离开了学校。李乐知离校后,到陇海铁路线
    上参加工作,他刻苦勤奋,坚持自学,茅以升也经常与他书信来往,并尽自己所能加以资助。李乐知忘我工作、学习,从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最后任陇海铁路总工程师,为中国人民建造从兰州经陕西、河南到江苏连云港的铁路,这条铁路与后来的兰新铁路连接,成为长达4 000余千米横贯中国东西的交通大动脉。1955年,李乐知担任中国科学院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凭借对数学的深厚学识,他陆续写出了《中国数学史》《中国算学史》《十三、四世纪中国民间数学》《中国数学大纲》《计算尺发展史》等一系列专著,成为一名著名的数学史专家。1963年1月14日,李乐知不幸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留下遗嘱将自己50余年购买的书籍全部赠给中国科学完。在其追悼会上,茅以升代表北京科技界向自己的挚友致悼词,他认为:李乐知锲而不舍,自学成才的精神,是后人永远学习的榜样。
    对于在唐山路矿学堂的经历,茅以升总是感慨万分,晚年时他曾这样回忆:“引路是成功的前奏曲,我在少年时代,治学是罗忠忱教授引路,而自学乃是由李乐知友引路,良师益友,使我受益良多,实为人生之大幸。”
    青春的年华,是人一生中美丽的时光。它就像那朝日辉映的山岚,清新而动人,已是一幅有着无穷天地的风景,等待着你去做最诗意的描绘。


    在大学的5年间,茅以升的勤奋、刻苦在学校出了名,师生有口皆碑。
    每天清晨,茅以升6点准时起床,跑步锻炼后即进行晨诵,中午他不休息,晚上11点就寢。茅以升认为:严格有序的作息生活习惯是保持良好学习状态的前提。学习上,他也有周密的安排,每个学期、每个月,甚至每一天要做什么,有哪些学习任务,以升都心中有数。路矿学堂的老师都是用英语授课,课本是老师自编的讲义,因此,学生必须自己整理笔记,课后还必须翻阅大量参考书,才能彻底掌握老师所授内容。唐山路矿学堂的考试相当频繁,有月考、学期考、学年考及任课老师的随堂测试,有时,一天要考好几门功课。一些同学由于学习方法不当,往往疲于奔命,而茅以升每次考试总是胸有成竹,轻松过关。5年来,茅以升的学习成绩蝉联第一,总平均分数达到92.5分,这在唐院的历史上是罕见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为取得好成绩,茅以升付出了艰辛的汗水,5年里,他做了200本笔记,近900多万字,摆起来有3米多高,即使是每天抄写4 000字,光抄完这些笔记,就要7年多时间!
    1916年7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在全国进行工科大学的教学质量评估,唐山路矿学堂被评为第一名。在第一名的大学里,茅以升成绩名列榜首。在毕业考试卷上,他不仅做完了必答题,而且还完成了选答题。面对这张卷面整洁、演算清晰、答案准确的试卷,阅卷老师极为兴奋,破例给了满分120分。这张120分的试卷学校一直珍藏下来。新中国成立后,唐山工学院(即前唐山路矿学堂)庆祝建校50周年时,特地展出了这份卷子,面对这份精彩的答卷,来宾们无不交口称赞。
  •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二维码
    管理员
    管理员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原创写手
    • 忠实会员
    5楼#
    发布于:2017-02-20 01:52
    二、拼搏在异乡

    二、拼搏在异乡
    毕业后,茅以升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学堂留美官费研究生,将到康奈尔大学留学。

    1916年9月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汽笛一声长鸣,20岁的茅以升与其他9名风华正茂的青年登上中华号远洋客轮,离开朝夕相处的故土,驾长风破万里浪,横渡太平洋到美国去留学。
    到达康奈尔大学之前,茅以升参观了檀香山孙中山先生的母校——约拉尼学校及美国西部海岸城市旧金山的唐人街,中山先生的奋斗事迹和在美华人的艰难境遇无不激起茅以升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当务之急是要学有所成,回去努力建设祖国,为中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尽绵薄之力!
    康奈尔大学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它位于纽约州东部的伊萨卡城,校园依山傍水,绿树成荫,芳草遍地,鲜花竞妍,风景十分秀丽。学校的建筑呈现出一种古色古香的风格,以钟塔为中心,错落有致地分布着教堂、图书馆和教学楼,三三两两的人们漫步在校园里,更显出校园的宁静。
    茅以升到校后,首先要到学校注册处去报到。注册处主任看着这位年轻的小伙子,对他说:“唐山路矿学堂的学生以前从来没在康奈尔大学留学,按规定,必须考试,合格后你才能注册。”茅以升冲主任微微一笑,点点头说:“行,那就安排我考吧。”考试结果下来,以升的成绩令教授们大吃一惊,他比学校最优秀学生的分数还高。桥梁系主任贾克贝先生把所著书籍亲自送给茅以升,并对他说:“Mr.茅,以后有困难就找我吧,请不要客气。”在这位著名工程专家的悉心指导下,经过不懈努
    力,茅以升的学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1917年,茅以升已念完了全部课程,取得了硕士毕业所需的所有学分,校方通知他,他已完成学业,可以参加毕业典礼的仪式。就这样,通过艰苦拼搏,茅以升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完成了别人通常要3—5年时间才能完成的学业。在毕业典礼上,白发苍苍的校长把亲笔签名的硕士文凭授予茅以升,并郑重宣布:“今后凡是唐山路矿学堂学生到唐奈尔做研究生,一律予以免试入学。”茅以升以辛勤的汗水,证实了中国人的聪明和智慧,为母校争得了极大的荣誉。从此,唐山路矿学堂的学生源源不断地来到康奈尔,从这里走出了不少国内科学界、工程学界知名的专家学者。
    在康奈尔学习之时,茅以升还结识不少中国留学生,其中就有他在唐山路矿学堂时的好友杨杏佛。杨杏佛参加革命后,遵照孙中山先生的指示,于1912年赴美留学,攻读机械专业,为将来中国机械工业的发展引进技术。在伊萨卡城,杨杏佛与竺可桢、任鸿隽、胡明复、赵元任、周仁、章元善等共同发起组织了一个自然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每月出版《科学》杂志,茅以升也参加了中国科学社,积极进行各项活动。1917年4月,《科学》杂志发表了茅以升的论文《中国圆周率略史》,文章通过对史料的翔实考证,阐述了中国人求算圆周率的历史进程,科学地证明了中国是最早确切知道圆周率科学内容的国家,而祖冲之则是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的人。1917年,茅以升、罗英、陈体诚又在伊萨卡城组织了中国工程学会,出版月刊《工程学会》。中国科学社和中国工程...
  •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