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大会特邀报告会 - 成果 - 爱扫码·i3m.cn:3hhh.cn/2251 -扫一扫.cn·二维码.cn 333e.cn/2251 搜一搜.cn/2251


二维码
管理员
管理员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原创写手
  • 忠实会员
阅读:680回复:5

无障碍·translate·翻訳·二维码.cn/i3h.cn/2251
·搜一搜.cn/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大会特邀报告会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6-09-25 00:43

李静海: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同志们,现在进行大会特邀报告会。今天的报告会邀请工业信息化部副部长怀进鹏,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卢秉恒,清华大学教授颜宁,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李洪四位专家作报告,每位专家报告25分钟。首先,请工业信息化部副部长怀进鹏报告,报告的题目是《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大家欢迎。 [10:38:34]
怀进鹏:

 尊敬的源潮副主席,尊敬的万钢主席,尊敬的路副委员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再次参加中国科协年会,前面的这个报告和颁奖,我们还沉浸在思考和快乐当中,对各位获奖者表示祝贺,对各位参加这个会议表示热烈欢迎。我的报告是关于如何把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来推动强国建设。为了转场的方便,我先给各位看一下今年年初的一个小视频,这是类人的机器人的应用。(播放视频) [10:48:23]
怀进鹏:

 我用这个视频开篇,向各位汇报一下信息技术和产业的热点点评,对未来信息产业和经济可能面临的挑战所带来的巨大的机遇,最后谈一下关于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能带来的难得的发展机遇。 [10:49:30]
怀进鹏:

 前面万钢主席也特别讲到,AlphaGo今年1月份在《自然》杂志上以5:0战胜了欧洲围棋冠军,但是引起轰动的是3月份以4:1战胜了李世石。所以全球开始讨论是不是人工智能的起点到来了,特别是关于无人机、机器人以及无人机驾驶系统的兴起,似乎在发展当中迎来了产业的机遇。而今年年初,在CES美国消费电子展中,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又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继大数据云计算以来,又出现了很多让我们目不暇接和不断发展的内容。 [10:50:19]
怀进鹏:

 人们在思考人工智能是否开始进入产业爆发的拐点,深度学习是否是人工智能的商用化平台?云计算和大数据能否称为人工智能的基础设施?而持续的资本投入是否能够坚持走过人工智能产业的冬天?但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规模应用和产业的痛点在哪里,除了聊天机器人、绘画机器人以外,应该如何看待它对产业变革带来的新的机会。 [10:51:03]
怀进鹏:

 我们从广义的人工智能来看,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有很多思考,从狭义的人工智能来看,有很多预测。麦肯锡和Gartner两家全球著名的咨询公司预测,未来到2025年机器人可以取代4千万的全职工人工作,而1/3的机器人或智能软件可能代替无人驾驶,也许有相当比例的汽车司机会失业。这些都是对狭义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无人机以及自动驾驶,对可能改变产业生态提出的新的预测。同时,在医疗培训和教育行业,也会带来新的发展。 [10:51:53]
怀进鹏:

 大家可能看到过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说机器人陪练,打羽毛球,机器人辅助医疗培训,以及机器人走向教育。在这些内容中可以看到,它可以涉及培训、教育、服务业等很多新领域。 [10:52:15]
怀进鹏:

 因此,为应对这样一些热点,Gartner在今年7月份发布了新型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对未来的预测和发展,特别是对于处于未来两到五年可能形成产业的热点给予了极高的预测,引发了现在投资界和产业界一轮新的热潮。 [10:52:54]
怀进鹏:

 从信息技术本身来看,我们说现在仍然有很多目不暇接的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方向,但是从信息技术本身来看,有三件重要的事情,第一就是计算机的发现发明,第二就是微电子集成电路的广泛应用,第三是网络通讯给我们带来的无限的便利。刚才源潮主席特别讲,信息网络化、网络移动化,再加上新的发展数据之后形成的智能化。 [10:53:36]
怀进鹏:

 在这样三个里程碑时代当中,我们还有经济的三大规律,不是完全科技的。一是讲摩尔定律,每18个月集成电路增加一倍,但价格下降一倍。20多年来,CPU提高了3500倍,内存和硬盘价格下降了45000倍和360万倍。比如1980年一个GB的存储需20万美金,2009年只需7美分,这不是科学定律,是一种经济预测。不断的科技创新推动了产业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10:54:22]
怀进鹏:

 第二个定律是吉尔德定律。主干网带宽每6个月增加1倍,而每比特费用将趋于零,预示着这将推动着我们今天所谓的分享经济、零边界成本社会的加速到来。还有一个定律是迈特卡尔定律。是说网络的价值如何估算,在他的定律当中提到的网络价值与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也就是说N个节点的用户将会创造N个平方的价值,现在4G用户已经达到4.8亿以上,占全球的50%。可以设想,巨大的应用和市场空间所创造出的技术推动也一样可以给我们带来新的机会。 [10:55:27]
怀进鹏:

 因此信息经济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新动能,一个表现就是连续的经济规模在扩大,且它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超过GDP平均增速,产业保持着持续10%以上的增长,占全国进出口外贸的1/3,特别是彩电、手机、微机和网络通信设备上,中国占世界第一。 [10:55:51]
怀进鹏:

 前面讲过,我们现在的4G用户,最新的数字突破了5亿,而占全球如此大的规模,网民的规模将近7个亿。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信息基础设施的拥有国,而且电子商务的交易和发展极其迅速,基本符合迈特卡尔定律网络节点数的平方代表的网络的价值。 [10:56:32]
怀进鹏:

 在全球互联网公司当中,前十家,有四家是中国。所以信息经济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保障。在2014年信息经济已经占GDP的26%,去年达到18万亿,超过了27%。到2020年,按照信息化发展战略,GDP信息经济所占的比例要超过40%,从27%到40%,将进一步成为世界的经济大国。 [10:56:51]
怀进鹏:

 因此,面对新经济、新技术和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在今年5月30日的科技三会上,习总书记吹响整个中国向科技创新的进军号。同时他也在今年4月19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谈到,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国家发展的客观需要,特别是要突破核心技术。 [10:57:44]
怀进鹏:

 二是特别强调了要大力发展信息经济,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着力做好推动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 [10:58:02]
怀进鹏:

 因此在新技术不断出现,融合发展不断跨界的今天,我们看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也面临着新的转型和变革,特别是新兴工业革命给我们提出的新的重要问题,以及IT领域自身的发展和新的应用模式不断涌现,可能给我们带来很多的空间。特别是IT领域与制造业的融合,将会迎来200亿以上的设备互联,现在的PC是17亿,移动终端是70亿,而未来百亿的规模将会创造从过去百万量级的PC、千万量级的智能终端到以亿和10亿为单位的智能物体互联的时候,而这样一个社会带给我们新的机会和挑战会是什么?因此信息经济进入数字智能时代,下一个颠覆性的产业和社会的基本特征应该如何思考。 [11:01:15]
怀进鹏:

 我们觉得,信息经济、信息技术仍然处于快速发展的时候,当前已经进入了一种新的计算时代,包括网络计算。感知计算需要把物理数据数字化通过传感器和感知联入数字内容。通过人类社会的智能计算,所共同构成的网络、感知和智能为主题的新的计算时代。而未来,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将通过感知实现数字化,数字化之后来完成智能化的基础,这些都源于对大数据的分析和计算。 [11:06:02]
怀进鹏:

 因此我们说,信息技术仍然处于发展的爆发期,也是引领新一轮变革的主导力量,所表现出来的自身的变化和与新的应用领域的结合,特别是和制造、生物等其他新的方向的结合。但是在发展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正像前面所讲,凡是有重大问题的地方,一定是有重大创新机会的地方。IT难以完成继续发展的障碍,源于多种重大问题的出现。一个是信息技术的物理和理论基础面临重大挑战,我们说的摩尔定律将会遇到新的挑战,存储墙也会成为重大问题,因为数据中心不断增强,而功耗问题将会成为未来信息产业微电子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11:07:59]
怀进鹏:

 我们都知道嵌入式系统越来越壮大,大概有90%的汽车最高可以达到嵌入式实施系统的比例。在过去的发展当中,嵌入实施系统已经成为重要的内容。而不断应用需求的变化和互联网应用规模的扩大,给我们带来更多新的问题,传统软件的问题和新的实时系统带来的挑战。这样挑战的一个直接背景,美国估计其每年软件造成的损失占GDP的0.6%,而且在呈每年增长的趋势,这也为软件未来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会。软件参与计算,软件定义管理成为可能。 [11:11:54]
怀进鹏:

 进入到数字化时代,数据就成为一个重大的问题,数据本身是泛滥还是具有价值?人们不断地在探索和思考,它是否能够从稀缺走向丰富的时候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机会。所以人们讲,真理都在数据中。从资本时代进入数据经济的时代,我们面对对数据处理的重要问题,而在数据处理过程当中, 发现也有很多重大的机会。比如说科学研究的方式是不是从理论、实验、计算走向了所谓的数据运行计算。美国今年修正了1991年的一个法案,对高性能计算的定义增加了大数据分析能力,作为一个要素,融入到所谓的HPC当中。所以我们在考核计算的价值的时候,一定源于对数据时代的理解。而在数据时代下,我们可能处理的方式和已有的工作会有些差别,表现的极端的内容就是数据的因果关系还是关联关系。寻找过去知其所以然的科学探索的发现。有了大数据,金融危机的预测并没有有效地被表达出来和得到重视,同时对我们传统的数学和计算的方式也会带来新的方式。所以发现计算的规律,是大数据时代非常重要的内容。 [11:15:33]
怀进鹏:

 未来的发现,是否是能够对智能产生影响?我们前面也提到过,源于智能的产生,可能或者很重要的依赖于计算或者脑科学。我们也谈到很多新的内容,是不是机器能够有感情?除了它只懂得大量的数据处理之外。因此对未来的计算如何思考和定义,有很多新的机会,比如说中国古语的计算就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运算,一个是考虑,这就带有智能的内容。而相反的一面,计算的反义“算计”,也就成为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新的问题。但是从计算本身来说,它仍然有计算的复杂性,计算问题是计算机科学本质的问题,需要有计算的科学。同时,我们说还需要有逻辑的基础,是否我们能够找到一种满足因果关系的逻辑基础支撑这种简单的数据规模的计算。互联网在面向实时系统的时候,有新的未来网络要解决安全性、实时性和能耗等诸多问题。 [11:17:33]
怀进鹏:

 第二可能出现的转变,就是信息技术对制造业的影响。在对全球2000名以上的企业家和管理专家进行评估的时候,他们列出影响制造业的重要颠覆性技术,排在首位的是大数据。去年9月份,美国SRC主导发布了“重启IT”革命的报告,他们认为数据的增长、传感器的部署和无所不在的网络创造了新的机会,并由此引发出八大新兴发展的关键领域,对感知计算、智能存储、下一代计算模式以及洞察计算提出了新的问题。 [11:19:05]
  • 喜欢0 评分0
    
    二维码
    管理员
    管理员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原创写手
    • 忠实会员
    沙发#
    发布于:2016-09-25 00:44

    怀进鹏:

     第三个问题,也许信息技术会影响经济社会。在未来发展当中,我们看到分享经济是2010年时代周刊评价的“改变世界的10大想法之一”,而今年提出“按需经济”是改变世界的十大想法之一。 [11:19:15]
    怀进鹏:

     巨大的新兴市场和技术的发展在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产业规模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影响的时候,我们需要把握未来的发展机遇,并创造出中国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的新空间。 [11:19:23]
    怀进鹏:

     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全球制造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从消费互联网进入到工业互联网,美国以及企业、德国4.0和工业4.0平台,加上西门子,都对此投入了重要的人力物力和实施的略。特别是今年年初美国工业互联网和德国的工业4.0建立了新的联盟体系,构造面向数字化竞争下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融合发展的新生态。之所以西方发达国家对制造业如此关注,因为没有强大的实体制造业,服务业发展将受到制约,它也是就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发达国家有两个70%,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的70%,而生产性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的70%。换句话说,制造业为服务业贡献了49%的经济增长的内容。 [11:20:25]
    怀进鹏:

     我们看到工业发展以来,走过了福特时代、丰田精益生产的时代,那个时代,第一步解决了生产线规模和效率的问题,做得多,做得快。第二步解决了质量和成本精益求精的问题,做得好、做得省。面向大数据和个性化时代,能不能智能精准,以便实现做得对和做得准,可能就是未来制造业在发展方向的重要竞争内容。 [11:22:36]
    怀进鹏: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创造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奇迹,在500多种产品当中,中国占有220多种世界第一。但面对新的发展,也有很多挑战。今年年初德勤全球做了新的报告,分析中国虽然在2016年依然保持第一,其他国家由于创新的能力、人才的能力和生态环境不断逼近中国的发展,预测有可能在2020年影响中国第一的位置。同时,在制造业低成本发展依然有效,东南亚一些国家不断通过低成本的优势,在抢夺我们新的市场。所以在双重挤压下,我们的发展确实遇到新的瓶颈。过去是以B2C的模式,所实现的方式是传统工业的内容,也就是说实现了标准化的设计、批量化的生产,然后同质化的消费。现在我们处在短缺经济和过剩经济和竞争时代,消费者的消费是个性化而不是同质化,撞衫成为很难堪的事情。所以,当下的社会会对未来发展可能的研发方式产生颠覆,对制造方式产生颠覆,也许这是我们和全球面临同一竞争起跑线的重要内容。因为互联网在中国是大国,制造业是大国,我们有着最大的消费市场和供应网络。所以,通过互联网逆向整合生产要素,来推动两化融合,提高设计生产能力,就起了重大的作用。所以我们的创新方式从原来的内部创新开始有第三方用户和供应商,这一点小米、海尔都作出了重要的实例。第二就是对产业的组织的方式可能带来新的变革,也为我们从消费互联网走向制造业互联网,向复杂产品设计创造新的机会。 [11:28:52]
    怀进鹏:

     最后创造带来了什么价值?就是对于生态的构建、要素的供应合作模式,特别是产品的竞争力和质量会有新的发展。 [11:29:00]
    怀进鹏:

     为应对全球制造业面临的挑战,中国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数字化制造、智能制造的转型,今年5月份发布了28号文《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强国的战略》。面对产业变革的四大挑战,要构造制造业的新基础,一个就是硬件,自动控制和感知,这是物理世界数字化的技术,第二就是工业核心软件。工业技术的软件化,是中国制造业走向强国的必由之路,而实现工业互联网和工业云,是我们搭建平台,实现全球共融和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新的4G将会重点推进和发展。 [11:33:10]
    怀进鹏:

     第二是工业核心软件。例如,波音用8000多种软件完成了787的设计,只有不到1000种软件是商业社会可购买的,其他7000多种软件都是波音自己设计的。所以我们有个问题,是不是把波音的CEO、CTO和总设计师团队引进到某一国家就能成为世界强国呢?我们说实际上波音的竞争力,不是工厂不是生产线,也不是人。其实是这7000多种软件长期工业积累的IPR,知识产权,所以未来核心软件能够保留并且发展沉淀出来,是未来工业发展非常重要的,同时要建立工业的互联网。 [11:34:05]
    怀进鹏:

     第二类问题就是工业的安全保障,要解决一类威胁,为实时控制系统、公控系统的安全创造技术。这份文件当中我们将推动关于政策措施和安全国家中心的建设发展内容。同时在这份文件当中,我们特别来支持利用大型制造业和互联网企业支持“双创”新生代的发展,同时支持中小企业培育协同化制造、个性化定制和服务型制造,增强融合发展能力和解决方案能力以及安全能力,最后是落实七项政策,以便更有效地建立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新空间。 [11:35:00]
    怀进鹏:

     谢谢各位。 [11:35:21]
    李静海:

     各位代表,刚才怀进鹏副部长介绍了信息、计算、数据、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也分析了可能发生的变化,科研方面的变化、经济产业模式的变化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些变化值得科技界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再次感谢怀进鹏副部长。 [11:35:51]
    李静海:

     下面请西安交通大学卢秉恒教授作关于西晋制造与3D打印的报告。大家欢迎。 [11:35:58]



    卢秉恒: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科技工作者,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作交流和汇报。我今天讲的是“智能制造与增材制造”,增材制造就是3D打造,智能制造也是现代先进制造技术的非常典型代表。 [11:36:15]
    卢秉恒:

     一、中国制造需求
    .我们国家装备制造业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刚才怀部长说了,500多种产品当中,我们有220多项走到世界前列,尤其是大的发电设备、大型机床、支线飞机,高铁、动车组、深水钻井平台等等,都走到世界前列。制造业总量第一,连续几年了,但是我们还有问题,在制造大批量产品做得比较好,但是在专、精、特方面有我们的短处,另外在价值竞争上,低端竞争,所以在高端产品上,我们还很难进入,尤其是制造的生产能力过剩,但是研发能力严重不足。 [11:37:38]
    卢秉恒:

     近来国家在制造业方面给予了很大的关注,从863CIMS计划开始做了很多很有成效的工作。但是,在基础装备和基础工艺方面我们还有短板,数控专项开展以后,在制造业的基础装备,就是高档数控机床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发展,但是在产业化方面,还是需要进行努力。我作为数控专项的总师,也给大家汇报一下我们近些年来在这个领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步。八大类标志性的装备,解决了航天工业从单件制造走向批量制造的一个短板。我们高档数控机床在核电发展方面、CAP1000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大型的铸锻件的加工制造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设备支撑了。我们的数控系统已经可以用在五轴联动的机床上,五轴联动的机床已经在航空航天开始批量应用,例如在沈阳飞机工业集团、中航工业成飞公司、航天八院,都得到了非常好的推广。 [11:40:08]
    卢秉恒:

     我们西南第二机场制造的汽车生产线冲压设备,已经占据国内市场的70%,占据世界市场的30%,已经能够出口到美国,美国引进了九条我们的生产线,走到了前列。 [11:41:18]
    卢秉恒:

     我们还在其他一些国家的重大工程上发挥了很大作用。例如搅拌摩擦焊设备在生产火箭的大型铜体箱方面是非常关键的装备。 [11:42:40]
    卢秉恒:

     我们的高档的和中高档数控系统已经开始批量进入工业应用领域,在功能部件、在可靠性方面,还是有许多值得攻关的地方。随着制造业的推进,已经从电气化时代、数控化时代走向智能化时代,所谓智能制造的装备,就是装备上有传感器,有工艺优化的软件来支撑。 [11:42:50]
    卢秉恒:

     刚才怀部长也谈了,我们工业的新四基,我这里是三基,精神是一样的,我认为是传感器、软件和大数据,已经走上了我们制造的基础。我们虽然对老的三基开展了强基工程。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注意新的三基,像传感器,是在装备部件这一基,而软件是跨生产系统和制造装备,而大数据应该是跨整个制造系统。刚才看到怀部长一个图解中,把大数据列在三个计算的核心位置。 [11:43:32]
    卢秉恒:

     大数据已经形成了科学研究的第四范式,就是数据密集型的科学发现,这里面一个杂乱无章的图形,看不出什么,但是经过大数据的解析,发现这个图形表现为一个大象,这就很形象地说明了我们怎么样从大量的看不出规律的一些数据当中得出我们的科学发现,基于数据的科学发现,可能是今后我们科学发现的一个非常重大的手段。但是现在制造大数据,一方面具有社会大数据的特点,当然也有制造的特点,突出表现在,数值型、非数值型数据,结构性或者非结构性的数据,连续的和离散的都是并存的。当然,我们制造大数据比起社会大数据来说,还更有规律可循。制造大数据可能有更多的结构化的数据,甚至更多的经过科学定义、经过人为的收集,一些典型的结构化的甚至结构统一的数据,比社会大数据更方便的应用。所以,建议做大数据研究的专家,应该多注意制造大数据。 [11:44:27]
    卢秉恒:

     从支撑来说,大数据对设计、制造、运行和服务都是非常大的支撑。比如数据设计,认为中国的机床企业有一个毛病,自己不建实验室,把用户当作他们的实验室,这的确是个很大的问题,他们对工艺就不能很好地掌握。但是我们的制造业基础还是比较薄弱,他们经济实力还不太强大,建不起实验室。尤其航空航天这些大型的高难度的制造件,是贵重的金属组成的,所以很难自己建一个实验室进行切削加工,得出规律。到了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把弱项走向强项,刚才我看到怀部长提的换轨超车,我们把我们的数控系统如果做成一个能够自动收集数据的系统,就可以把用户切削的真实结果进行相关分析,我们就得出我们的机床设计是在主轴上、是在刀轨上有问题,我们改进我们的设计,这就走向基于真实切削加工数据的设计,我相信我们走这个路,一定把自己的机床能设计得更好,走向最先进的水平。 [11:45:33]
    卢秉恒:

     制造过程就不用说了,大数据也支撑我们实时的监控,能够控制我们的加工质量,数控编程,是按照我们事先的设想进行走动轨迹,走向完全可控的,是以我们制造的质量和效率为目标的一个监控。 [11:45:59]
    卢秉恒:

     在运行阶段,我们可以保证一些重大装备的安全运行,甚至提前预警做出计划,包括飞机也是这样。服务方面,更是大数据的支撑,能够加强我们制造业有个非常正确的方向,使用户得到满意。 [11:46:47]
    卢秉恒:

     大数据怎么样做机床的改进,我做了一个图,实际上是借用人工神经网络的概念,把我们切削加工的案例,得出我们中间的切削热、切削力、振动这些,我们获得的尺寸精度、粗糙度和表面完整性的结果推演出我们的机床应该怎么设计,把我们找不清楚的那些规律,用数据来支撑,来发现。 [11:48:04]
    卢秉恒:

     我建议,在制造大数据方面,我们尽早部署,开展工作,加强战略的谋划和前瞻性部署,做一些基础的理论的研究,攻克大数据的核心技术,来逐步建设并且逐步完善我们的制造大数据的体系平台,尤其是要关注数据标准的研究。这个数据标准的研究,可能以后关系到我们中国的话语权,关系到我们的硬件和软件能不能进入世界市场,甚至包括国内市场的占领度。 [11:49:16]
    卢秉恒:

     同时,我们应该应用牵引,发展一批使能技术,使我们大数据的讨论不光是停留在理论上、探索上,而是真正实实在在地做这些事。 [11:49:54]
  •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二维码
    管理员
    管理员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原创写手
    • 忠实会员
    板凳#
    发布于:2016-09-25 00:44
    卢秉恒:

     下面我介绍增材制造(3D打印),大家都对这个非常关注,3D打印的核心就是把原来的减材制造、等材制造变成材料增加型制造。增材制造铸锻焊我们已经发展了3000多年了,我们在三星堆博物馆都可以看到精美的铜器铸造。减材制造,电动机的发明以后,到现在三百年历史,而增材制造起源于八十年代中期,整整三十年,这是一个新发展的技术,是个突破性的、革命性的技术。麦肯锡预测,12项颠覆性技术中,3D打印排第九,这是2013年的预测。而且预测今后将会形成万亿美元的产值。这样一来,3D不仅从概念上的三足鼎立,可能走上价值链的三分天下。首先它对产品开发是颠覆性的技术,使原来开发的周期和费用降为原来的1/2以下,而且各个领域都有很好的应用。3D打印由于是把减材变成增材,在航空航天、很多大型柔性件,加工切削要95%的材料,如果用3D打印去做,材料的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而且可以把很多的结构集成为一体,这样一来,将会使飞机的重量大为减轻,甚至变为原来的2/3就够了。而且在制造中,逐渐从研发实验中验证的一体化打印,走向我们向飞机发动机这样复杂的产品能不能一体化地打印。 [11:53:03]
    卢秉恒:

     3D打印带来的很多装备和产品再设计,因为由这个制造的理念,摆脱了以前加工方法给设计者带来的约束,给创新设计带来非常巨大的空间。刚才讲的那个例子,包括两万多个零件的汽车,也可能变成几十个件,这样一来,大大简化了生产流程,节约了成本,也可能提高制造的速度。 [11:54:00]
    卢秉恒:

     (图)边上这个是个飞机发动机的喷嘴,GE公司把20个零件集成为一个零件制造,使燃油效率提高了15%,原来要开发一代新的发动机花上几十亿欧元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3D打印同时开辟了一个新的生产模式,就是把批量化制造可能变成个性化定制,而且制造成本和周期都可能提升不多。同时,他为广大的创新设计带来了非常好的验证手段,因此我们今后的创新工作者不再受单位工作职位的约束,它可以设计新的服装,可以设计新的飞机结构,用自己的3D打印机在家里就可以进行验证,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有很多创新的东西就会不断涌现,用网络化平台,用3D打印去支撑万众创新和万家创业,是个非常好的工具。 [11:55:36]
    卢秉恒:

     同时,也开辟了科研的新手段,就是用3D打印做材料基因组计划的验证平台,不需要那么复杂的熔炼设备,不需要消耗那么多能源,用一缸材料粉,就可以达到几千度的高温来冶炼出超高强度、超高耐温、超高韧性、超高抗蚀的一些优异的合金材料。同时,我们也可以进一步通过细胞打印、器官再创以及基因再创,用3D打印的办法支撑生命科学的高速发展。 [11:56:11]
    卢秉恒:

     3D打印的趋势正在从专业化走向社会化,从产品开发的工具,走向批量生产制造的手段,有可能在航空航天方面首先获得突破。另外,从控形的制造走向控形控性,从3D打印走向4D打印,智能材料,打印之后还能改变形状。5D打印,改变以后还可以赋予它生命,人体的活性器官可以用3D打印的办法快速的定制。以后从技术概念的三足鼎立走向产业效益的三分天下。现在甚至在设想,我们今后可能把制造业的一部分搬到太空中去,因为在太空中进行3D打印有很多的优势优点。 [11:57:07]
    卢秉恒:

     现在3D打印正在处于技术发展的井喷期、产业发展的起步期,很多企业都在跑马圈地。 [11:57:19]
    卢秉恒:

     怎么样推广这些先进制造技术。我们中国制造2025正在进行加紧推进,但是我们要认清有哪些优势、有哪些劣势,我们要必须通过全社会的协同创新,才能做到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宏伟蓝图。首先,我们要做好协同,例如我们科技研发的计划,怎么样很快地推新工业应用,这就是一个牵引的问题。像我们高端数控机床做出来以后,还有一些问题,可靠性还不够高,但是如果不给他机会,那他老是找不到应用方面去。实际上现在我们很多方面生产能力不够,例如我们的航空航天,任务压力很大,我们的机床企业,有些非常积极地愿意去给他们做加工工厂、做代工工厂,可以不可以?这想起来是非常好的主意,但是里面还存在体制性的一些障碍。 [11:58:26]
    卢秉恒:

     另外,产学研协同方面,我们企业为主体,我们发现有一些个别企业把争取国家的科研经费当作企业困难的一种补贴,而不是把自己当作一个研发的主体,当作一个成果应用的主体,当成一个集成创新的主体。怎么才能使我们的科技研发和企业的发展协同起来。像我们正在建设创新平台,国际的一些先进的模式,我们是要考虑的。像德国弗朗霍夫研究院方式非常好,经费的来源最后就走向政府、项目和企业委托各拿1/3,既体现了先进的水平、国家的意志,又体现了市场的需求。而美国是利用它的网络的发达、信息技术的发达,来做制造创新网络。我们中国应该是二者兼而有之,既有用网络进行推广扩大,又要有自己的核心研发力量。 [11:59:33]
    卢秉恒:

     另外,大数据也是支撑我们整个科研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我们科技的计划,也希望能走向更多的协同。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倡导更多的把论文写在产品上,写在装备上,而不是在装饰评价一些论文,尤其是工科的学科,我认为应该有正确的评价机制。当然,由高校自己建企业,也是不对的方向。但是我们高校的教师怎么样到企业中去发挥作用,这是可以探索的一种模式,例如高校的老师在搞好科学的同时,到一个企业做兼职,你能够做到主任设计师,就有升讲师或者升教授,你能做到企业副总这一级,而且确实发挥了作用,你就可以升教授。像德国的教授,都要有四、五年的企业工作经历。德国弗朗霍夫研究院领袖也是大学的教授,但是这个教授在大总统企业作过副总一级的管理人员的。当然,我们在新的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我们更需要创新,需要更大量的极客或创客做创新。所谓极客,就是那些痴迷科研的人,他们1/3在大学,1/3在自家的车库里,1/3在高新区的孵化器里,这是美国的统计,我们的教育应该向这方面倡导。应该打破单位的围墙对人员的束缚,让知识流动起来,尤其是我们高校的一些科研力量,在网络化、智能化这些服务的平台上,为制造业做更多的服务。 [12:03:14]
    卢秉恒:

     谢谢大家。 [12:03:17]



    李静海:

     同志们,刚才卢秉恒教授介绍了我国制造业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优势和问题,以及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就如何利用智能数据科学带来的机遇,以及3D打印的发展,推动我国制造业跨越式发展,发表了他的观点,我们再次感谢卢教授。 [12:03:27]
    李静海:

     下面请清华大学颜宁教授作关于细胞“吃”糖的分子机理报告。 [12:03:32]
    颜宁: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大家好。非常感谢科协给我这个机会,看了上午四位专家报告的主题,我意识到,其他三位专家给大家带来的科技的盛宴,我给大家提供一点“甜点”,把我自己的科研给大家讲讲,响应源潮主席的号召,把科研第一线的工作尽量用科普的方式讲出来。 [12:04:03]
    颜宁:

     但是自从我7月份做了一个科普微信公众号赛先生的生物主编以来,就意识到让的家说“人话”其实是非常难的事情,今天算是考试,让大家看看我做科普是否合格。(播放视频) [12:04:23]
    颜宁:

     刚才这是我在2013年做的一分钟科普,其实是为了向大家解释我自己的工作,就是结构生物学,特别是针对膜蛋白的结构生物学。膜蛋白大家听了可能是比较陌生的词,但是对细胞可能不陌生。刚才卢院士也讲到了3D打印细胞,我个人认为还是比较难的。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内具有百万亿量级的细胞,对于生命来说,不论你是人类,不论你是花草鱼虫,又或者是我们都知道的真菌,有些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只要是生命,它的共同的特征就是由细胞组成的。那么什么是细胞?细胞必然都是个实体的物质,当我们说细胞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它的一个边界,就像我们西安的古城,你需要有个城墙把它定义出来,那么什么来定义细胞呢?就是细胞膜。这里展示的就是个放大的细胞,周围是围绕着膜结构,不仅仅是细胞膜,刚才我还提到了线粒体,当你定义一个体的时候,就定义了一个边界,这个边界是由什么定义的?就是细胞膜。 [12:05:27]
    颜宁:

     细胞膜的物质成份是磷脂双分子层,一说到磷脂可以想想脂肪,是输水的,正是因为磷脂的输水特性,使得细胞可以在水环境中,比如说在进化之初,可以在海洋中把它包裹出一个空间,形成生命的实体。但是细胞膜不仅仅是磷脂双分子层,上层是非常拥挤、非常繁忙的一个结构,有磷脂,还有蛋白质。科学家们其实经过很多年才意识到,细胞膜是一个流动镶嵌模型,蛋白质镶嵌在上面。 [12:05:49]
    颜宁:

     我们有了这个细胞膜,可以保护细胞内部的物质,可以定义出一个细胞的外形,比如说你是圆的还是扁的,你是有枝杈的还是圆圆的球。可是它有一个问题,我们知道,作为生命需要新陈代谢,什么叫新陈代谢?你需要不断进行化学反应,需要把营养物质吸收进来,把代谢的物质排出去,可是这些物质绝大多数是溶于水的,只要你是高中生就应该知道相似者相溶的原则。这么一层输水的细胞膜,使得这些比如吃的盐、糖、盐基算等等这些亲水的物质,没有办法自由进出细胞。那么怎么办?经过亿万年的计划,一大类蛋白质被进化出来,叫做转运蛋白或者叫运输蛋白。打个比方,我们这个房间周围这一层墙就是细胞膜,我们每个人要进出怎么办?我有门,各种各样的门,不同的方位、不同特性的门就是转运蛋白,通过打开或关上可以让物质进或者出。这个说起来挺简单的一个过程,但是有些有毒的东西,我不想要,这个门就像一个边界,你没有签证就不让你进,所以需要有选择性。比如说火灾了,我需要大量涌出,这需要速度,可是当我走红毯的时候,需要特别慢,所以需要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让正确的数量和正确的对象能够进或者出,这个过程说来简单,但是真正做起来是非常复杂的。 [12:07:19]
    颜宁:

     我的实验室为什么要选择一类蛋白叫葡萄糖转运蛋白呢?在这个地方,大家是很容易解释的,民以食为天嘛,最基本的营养物质,营养物质是干吗的?是给我们提供能量的,我说你听都需要耗费能量的,葡萄糖是最基本的提供能量的物质,特别是对于我们大脑而言,可能爱因斯坦的比重高一点,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大脑占体重的2%左右,可是它消耗的葡萄糖要占到整个人体摄入葡萄糖的1/4,所以我们大脑是严重依赖于葡萄糖的功能,特别是在我们睡眠的时候,好像整个人放松了,休息了,可是大脑不休息,耗费葡萄糖的量就更高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睡眠,这样不仅有利于第二天精神焕发,还对于避免很多疾病非常重要。因为我们睡觉的时候,大脑是在工作、在清楚很多代谢废物的过程。 [12:08:00]
  •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二维码
    管理员
    管理员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原创写手
    • 忠实会员
    地板#
    发布于:2016-09-25 00:46

    颜宁:

     大家知道,葡萄糖非常重要,而在过去一百年间,生物化学家们也是把葡萄糖如何代谢,如何葡萄糖被吃进来以后,如何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转化成ATP,这个问题研究清楚了。但是有一个问题不清楚,就是葡萄糖怎么进入细胞。 [12:08:23]
    颜宁:

     葡萄糖是高度亲水的,怎么进出输水的细胞膜呢?科学家们发现了,原来是有不同的葡萄糖转运蛋白,而对于它的研究,事实上也是经历了大概一个世纪,特别是对于我们理解细胞膜,理解物质的跨膜,对于葡萄糖转运蛋白的研究,也就代表了我们对整个生命过程的研究历史。 [12:08:44]
    颜宁:

     葡萄糖转运蛋白,理解起来是一种蛋白,可是在人体中有14种,因为它太重要了,所以有各种各样的蛋白分布在我们的不同组织、器官之内,具有不同的特异性,发挥着功能。在大脑中主要是葡萄糖1,因为大脑中太需要葡萄糖了,1、2、3、4都是在里面起作用的。这里不同的标号代表着它们相似但是不同,它们的序列不一样,具有不同的转运速度,不同的器官组织、特异性,但是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能转运葡萄糖。(图) [12:09:12]
    颜宁:

     葡萄糖吸收如此重要,如果产生异常,就会导致多种疾病,我稍微列出了几种,GLUT1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唯一的葡萄糖转运蛋白,又是对于大脑至关重要的转运蛋白,所以如果它产生异常,就会导致发育缓慢、智力迟缓,以及先天性的幼儿就开始的癫痫。葡萄糖1和3最近发现,在超过一半的实体肿瘤里面都超量表达,因为实体肿瘤也是严重依赖于葡萄糖,它对于其他营养物质无感,它就是爱吃糖。这些肿瘤缺氧,它能代谢葡萄糖的产生的能量又太少了,怎么办?只能多吃糖。所以,在葡萄糖转运蛋白1和3,就会在实际肿瘤中超量表达,也因此现在这些蛋白的表达已经变化了去监测是否有癌变的指标,并且很多公司也是试图开发针对于肿瘤特异性的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抑制剂。 [12:10:03]
    颜宁:

     葡萄糖转运蛋白4也是非常著名的,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经常说血糖,血液里其实有非常高浓度的葡萄糖,它们是给红细胞提供能量,让它代谢,让它燃烧,变成ATP,可是如果葡萄糖转运蛋白不给力了,上不了这个膜,这个门打不开了,于是大量的葡萄糖积蓄在血液中,后果就是糖尿病。所以当葡萄糖转运蛋白产生异常的时候,确实是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疾病,或者现在慢慢也可以知道的多了,可以根据它的序列,能够预测出一些疾病。 [12:10:26]
    颜宁:

     因为葡萄糖是如此重要的营养物质,它的转运又是基本的生理过程,对它来说就是一个模型,一个代表,大家通过研究它理解我刚才说过的这个物质跨越细胞膜的运输。可以稍微给大家看一看,这么简单的一件事,科学家们花了多久。大概一百多年前,一个博士生发现,红细胞可以摄入葡萄糖,而且摄入的浓度有关系,不是自由的扩散。直到1948年,法国的科学家才通过更多的实验猜测,葡萄糖不能自由的进入细胞,可能是有一些其他的成份来介导这个过程,但是什么成份不知道,那个时候对于蛋白质我们还知之甚少。又到了五十年代,当时科学家对于生化知识,聚焦于各种参数的测量,他们也不知道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但是根据测量出来的转运参数,提供了这样一个运载模型,而这个运载模型持续了几十年,现在我们才知道这是不对的。 [12:10:55]

    颜宁:

     到了1977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年,两位科学家从红细胞里分离出了这种蛋白,并且把这个蛋白放到体外系统来证明是可以介导葡萄糖的转运,命名为GLUT1,第一个葡萄糖转运蛋白。又过了8年,MIT科学家才终于把它的基因序列克隆出来,对于它到底是什么,有了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但是说到直观,也不过是一种抽象的字母,20种氨基酸的组合,到底是什么不知道。到了九十年代,很多科学家开始想把它的结构呈现出来,可是非常难。九十年代如果你看文献,很多人根据它的序列,开始研究很多遗传疾病与突变的关系,同时对于葡萄糖转运蛋白的结构研究也提上了日程。 [12:12:57]
    颜宁:

     说到结构生物学,再稍微讲一点科普。什么叫做结构生物学?其实我们触目所见,我多高、多胖、多瘦,某种程度上已经是结构生物学了,可是把生物物体还原在我们面前,让大家通过视觉感觉它。在我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等,视觉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最主要的一种方式。我们很多时候,通过眼睛看这个世界,但是人类的眼睛能够看到的是有限的,比如说我在海边看到的海盐,这是视觉看到的,可以尝一下是咸味的。在显微镜下看盐发现,它是非常漂亮的晶体,我们的眼睛达不到的,可以借助工具来呈现它,大家知道,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等,都是为了拓展出我们能够观察到的物质的分辨率,也就是我们能看到最小的单位是什么,比如说我们能看到头发丝,但是要看到头发丝上面的鳞片,就需要借助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了。可是当我们说到了分子层面,说到了蛋白质层面,如果3D打印长什么样都不知道,怎么打印呢?所以要想把它当什么样呈现出来,就需要更多的工具,这个时候连光学显微镜都不够了。 [12:13:43]
    颜宁:

     再给大家讲一个例子,洋葱皮大家都看到过,我们在初中或者高中时候就知道我怎么看细胞,是把洋葱表皮上皮细胞给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可是别忘了,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只是细胞,再往里面,每个蛋白长什么样,染色体长什么样子,已经不是光学显微镜能够完成的了,我们需要更高级的手段,这个手段在过去一百年最常用的就是X射线晶体衍射。当我们说结构生物学的时候,就是要借助于这些物理、化学工具,把生命大分子的外形,以及它的动态过程呈现出来,这就叫做结构生物学。结构生物学因为探测的是非常基本的生命过程和生物大分子,所以也是诺贝尔奖的宠儿。从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奖,1901年就是伦琴射线的发现,这是诺贝尔奖第一个物理奖。之后又经过多少代科学家的,终于把X射线晶体学演变成一个成熟的学科,并且慢慢的把这个学科从无机物应用到有机物,最后应用到生命物质。这是经过了半个世纪,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才终于利用X射线晶体衍射解析出了第一个生物大分子,而且是两个DNA以及血红蛋白,把它的结构呈现出来了,标志着结构生物学正式开始。 [12:14:33]
    颜宁:

     现在,讲一讲X射线晶体衍射,这个晶体非常漂亮,在显微镜下看是非常小的,其实按照质量来说,一颗晶体的价值远远超过同等质量的最纯净的钻石。 [12:15:00]
    颜宁:

     拿到晶体以后做什么呢?我们是把这个晶体变成了物理学了,晶体在X射线下就有了衍射,有了这个衍射的数据,因为上世纪前半个世纪的研究,成熟地把这些衍射的点转化成数字,在利用一系列的计算,我们就可以重构出这个晶体内部到底是什么结构,其实晶体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晶体,只要是晶体,对X射线就有衍射,对于生物大分子来说,就可以构建出它的本质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12:15:17]
    颜宁:

     在过去所有的结构生物学诺贝尔奖,我们其实发现,对于膜蛋白,这是一个非常热门的领域,那么为什么?无非是两点,第一是难,第二是重要。我稍微跟大家说一下,我们能够呼吸,我们或者看到光和作用,这些都有赖于膜蛋白完成的。但是由于膜蛋白的表达量,它的生物操作,难度太大了。在人体中,膜蛋白占所有编码基因的30%,涉及到各种各样的感官运动等等。可是,对于所有拿到结构的蛋白质来说,30%的膜蛋白结构占不到1.5%,就是因为它太难了,也因此大家对于膜蛋白的结构是非常重视的,只要能够拿到一个膜蛋白,通常都会在这个领域里引起很大的欢呼。 [12:16:08]
    颜宁:

     给大家讲一下蛋白质结构生物学的研究历史,上世纪五十年代,第一个蛋白质晶体血红蛋白和肌球蛋白解析出来,获得了196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可是到了30年之后,第一个膜蛋白技术才被解析出来,就是光和作用中,光反应中心,把光子采集下来,把能量转化成一个生化反应,这是1985年获得解构,1988年就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而到了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蛋白,我们可以感光,这是依赖于眼睛中的视紫红质蛋白,到了1997年获得,其实它代表一大类蛋白叫GPCR,GPCR的结构在2007年获得第一个解构,2011年获得信号转到复合体,2012年年立即给了诺贝尔奖。 [12:16:25]
    颜宁:

     还有另外一个蛋白,叫钾离子通道,1998年洛克菲勒的一位教授解析了它的结构,2003年获得了诺贝尔奖,为什么?其实就是因为这些膜蛋白所从事的都是我们最基本的生命过程,而想获得它们的结构太难了,因此这个领域里对这些工作是非常认可的。 [12:16:36]
    颜宁:

     我做的一类蛋白叫转运蛋白,是另外一大类了。由于它的难度比其他几类还要难,它的生物学进展尤其缓慢。刚才我提到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葡萄糖转运蛋白,以1、2、3、4为代表,在我从事这个领域研究的时候,代表了当时膜蛋白结构生物学领域最为期待的生物学结构之一。 [12:16:50]
    颜宁:

     由于一些比较聪明的设计,以及我们的学生非常用功,因为他们的努力,我们终于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中,非常幸运地在2014年1月份解析了葡萄糖转运蛋白的结构。它怎么工作呢?这是第一步,当时是呈现出了这样一个葡萄糖转运蛋白,它怎么工作,这是结构生物学的第二步,我需要把它的一个动态过程呈现出来,所以我要想办法,把它处于不同状态的结构解析出来。紧接着接下来,我的学生不负重望,又获得另外两个状态,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现在就获得了它的三个动态的过程。你想想电影是什么?电影就是静止的画面联系起来,现在我们尽管只有三个静止的画面,但是已经可以重构出它的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且根据这个动态的过程,把它的一个工作机理呈现出来,但是下面要说的就是,现在我们终于通过自己的工作,可以呈现出一个小小的电影,把细胞生命过程中一个很简单的但是又非常基本的过程比较真实地还原出来了。 [12:18:40]
    颜宁:

     (播放视频) [12:18:48]
    颜宁:

     这是大米,唾液分解淀粉,把淀粉分解成了葡萄糖,葡萄糖被摄入之后,下一步就要进入细胞,通过血液、通过红细胞,转变到肌体各个部委,这就是细胞膜,这上面镶嵌的就是葡萄糖转运蛋白,这就是结构解析出的葡萄糖转运蛋白,通过三个结构把它动态变化能够呈现出来。图片中的把门打开,葡萄糖结合上去,再向内打开,把葡萄糖释放出来,进行葡萄糖代谢。所以我很高兴的是,最开始给大家播放的那个电影,是哈佛大学的科学家们做的,刚才这个电影是我们自己做的。我们作为基础科研工作者,在努力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希望把我们的工作也能写进世界通用的教科书,哪怕它只是小小的豆腐块,这也是中国科学家对于基础科学、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现在有了这个结构,可以想像,我怎么样去理解,它如果产生疾病,如何导致疾病我们也是有了很多的理解,加深了这个理解,而且在我们解析这个结构之后,立即就有国际大的制药企业和我们合作,希望开发他们的抑制剂来阻断它的工作。这些工作是非常年轻的一个团队,由邓东博士,当时他是我的博士后,现在已经到四川大学做独立研究员了,以及其他是从本科生开始做起,自古英雄出少年,其实中国的学生们,本科生们,你只要给他机会,并且适当地激励他,他们是有巨大的潜能可以挖出来的。 [12:20:08]
    颜宁:

     就讲到这里,讲得比较快,不好意思,我自己觉得没有及格,希望以后多加锻炼。谢谢大家。 [12:20:21]
  •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二维码
    管理员
    管理员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原创写手
    • 忠实会员
    4楼#
    发布于:2016-09-25 00:49
    李静海:

     同志们,刚才颜宁教授作了一个不仅是科普报告,而且科普报告里有很多生命科学前沿的内容,她介绍了每个人的人体中复杂的物质能量转化的过程,特别是膜蛋白在这个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她最后几个PPT显示了三个瞬间,静态结构下膜蛋白的功能。我们也知道,静态和动态是不一样的,所以她现在是捕捉到了三个瞬时的结构,我们也祝愿她能够揭示整个的动态过程,祝她成功。 [12:20:44]
    李静海:

     下面我们请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李洪院长报告《铸科技丰碑,圆强国之梦》大家欢迎。 [12:21:04]
    李洪:

     大家一上午听累了,先放一段录像。 [12:21:14]
    李洪:

     (播放视频) [12:21:18]
    李洪: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我首先向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和专家表示崇高的敬意。因为,我认为他们是最伟大、最了不起的,我们源于科学的基础工作,恐怕做到生命科学这个境界是最高的。借这个机会,向各位来宾报告,原来给我的题目是《作为军民融合和协调发展》,同这个题目一样,可能更系统、更历史地来诠释一下军民融合是如何实现的,所以我报告的题目是《铸科技丰碑,圆强国之梦》。 [12:23:00]
    李洪:

     中秋月圆夜,天宫问天时。不到十天之前八月十五,全国人民在共度中秋佳节之时,中国航天人为全国人民送上了一道节日大餐,就是我们成功发射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揭开了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的新篇章。一步一个脚印,中国航天用实践诠释着:我们的事业的舞台是浩瀚宇宙、星辰大海;我们事业的梦想是航天强国、科技强国;我们事业的道路是自主创新、军民融合、协调发展。也值今年中国航天创建60周年,也为此给大家作一个报告。 [12:27:57]
    李洪:

     (图)这是最新发射的长征2号火箭承载着天宫二号的空间实验室,从技术厂房到发射阵地,到飞行的一个画面。 [12:28:04]
    李洪:

     分三部分向大会作报告。 [12:28:12]
    李洪:

     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是从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成立了第五研究院。到1965年,这个组织集体转业脱了军装,变成了七机部。1982年航天部,到1999年成立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到今年10月8日航天事业走过60周年。现在中国航天的三大主业,一个是宇航系统,一个是导弹武器系统,还有航天应用与服务业。有五大品牌,导弹、火箭、卫星、飞船和空间站和深空探测器。 [12:28:24]
    李洪:

     我来自中国航天的发祥地,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我们首任院长,也是导弹之父,我们特别尊敬的钱学森钱老。 [12:28:38]
    李洪:

     中国航天自主创新之路,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在是从大到强的跨越阶段。1957年到1959年,从模仿创新,引进苏联的导弹,到我们运载火箭从液体导弹武器转为液体的运载火箭,从小到大的发展。今后2020年到2030年到2050年,走到世界先进前列和引领发展,这也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阶段。发展的道路就是自主创新、兼容并蓄的发展之路。我们所有的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在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中确实碰到了非常现实的问题,只有自力更生,只有靠自己奋斗。 [12:29:21]
    李洪:

     (图)这是当年中苏两国政府签订的援华协议,1956年中国举行苏援P2导弹接收仪式。确实,第一代1059工程的实施和中国第一个东风一号导弹的成功研制,确实从无到有的历史跨越,包括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1966年,是导弹、原子弹两弹结合实验。在中央军委确立“两弹为主、导弹第一”的发展方针,随后实施“八年四弹”规划,开启了中国航天自主创新之路。 [12:30:25]
    李洪:

     它的标志,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们国家完成了“两弹一星”作为中国航天的第一个里程碑,我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 [12:31:04]
    李洪:

     今年在我们国家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叫中国首个航天日,也是为了纪念首个航天日,天安门广场悬挂的五星国旗也赠给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作为永久的珍藏。 [12:31:25]
    李洪:

     有几个里程碑,一个是1980年5月18日,我国向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标志着第一代战略导弹的腾飞。作为“两弹一星”的里程碑,作为载人航天,杨利伟航天员在2003年10月15日,搭乘的长征二号F神舟5号飞船进入太空,翱翔一天后返回,这是第二个里程碑,我们进入了载人航天国际空间俱乐部。第三大里程碑是2007年10月24日,嫦娥探月工程开启。 [12:31:56]
    李洪:

     作为中国航天的三大里程碑的作用,以这样的方式,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这样的发展里程,我们总结是全国大协作的结果,是综合国力的体现。三大丰碑的铸就,不仅奠定了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石,也奠定了我国航天大国的地位,更是奠定了我国世界大国的地位。三大工程的实施,也有力牵引、辐射、带动了我国基础科学、基础理论、基础材料、制造工艺和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增进了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在国家的指导下,在我们航天五十年总结的时候发现,当时举全国之力,很多电子、化工包括特种研究所和工厂,当年初期都是为航天发展而建设的,所以在这里面,中国航天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行业,是国家的、综合的象征。 [12:32:36]
    李洪:

     我们在历次国庆阅兵,尤其是到了国庆六十周年,新型导弹能力再上台阶,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去年的“9·3”阅兵,我们国家新一代的东风快递崭新亮相,标志着我们对国家安全作为坚强和物质的支撑。我们运载火箭能够把卫星送入任何轨道,我们的战略导弹能够俯瞰地球任何一个角落,这都是我们的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和所有各行各业举全国之力来实现的,我们国家科技的进步和综合国力的增强。 [12:33:06]
    李洪:

     现在这个时期,在航天强国建设之路当中,也是今年“科技三会”总书记对科技工作者提出的明确要求,就是面向世界科技现在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总书记为我们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在这里,确实面对世界科技前沿,推动前瞻性、先导性、颠覆性的技术发展。刚才片子里放了,新一代的运载火箭,小、中、大都支撑着高端的制造和新的材料。在未来的自由进出空间能力的过程当中,确实推动先导性向量子通信的技术、脉冲星导航技术、空间核能技术,这样的支撑和推动。 [12:33:29]
    李洪:

     综合动力技术、重复使用运载器,都是我们未来自由进出空间能力发展的布局。包括搭建国际化的技术交流平台,包括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载人航天工程的应用,包括对地观测数据的应用,对于国土资源、矿产、海洋、农业、生态环境等等,对于掌握一些重要的空间实验和空间探测技术,取得一大批有科学价值的空间科学实验的成果和数据的时候,今天空间实验数据启动获得,再过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两位航天员搭乘神舟11号飞船再进入太空的时候,进入实验室,把后批的实验数据再取回来。刚才怀部长也讲了,有很多数据的支撑,也是在做积累,这些有价值的数据来开展空间的科学实验。比如面向经济主战场的北斗导航工程,现在一期确实是局部应用,到2020年二期工程如果全面实现,确实对于整个的国民经济各行各业来推动。总的来说,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不管是搞运载器的、搞飞行器的、搞测控的还是搞应用的,整个以这样的背景为支撑,标志着航天产业的发展可以作为一个新的时代,遵循市场规律,拉动产业链的下游,促进高端制造、基础工业的发展,再助推上游的空间通信、遥感、导航等技术,天地一体广泛应用,确实能够支撑我们大的和全面的发展。 [12:35:01]
    李洪:

     当然,在这里面,其实大家看到这样的飞行是很震撼、很壮观,我每次从发射场执行任务回来,再看录像,我也是这样的体会。但是在发射场现场的时候并不是这样,航天还是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尤其是对于载人航天的要求万无一失、圆满成功的时候,确实需要高可靠、高安全,确实需要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和非常科学有效的风险辨识、风险控制,当然也非常需要精益、高端的制造,和有效的大数据和支持管理的很多数据的支撑。这张图是9月1号“法尔肯”在发射台上爆炸的,右边也是“法尔肯”在飞行当中,大概因为一个气瓶的支架出问题,导致飞行的失利。我们统计了我们国家比如前100次运载火箭,我指的是液体的运载火箭统计结果来看,成功率是在93%,93次成功当中,也有5、6次差一点点失败的,飞行是有惊无险。那7次失败的来看,也是差一点点就成功的。 [12:37:33]
    李洪:

     作为科技工作者创新,党和国家一直也非常关心。我们对科学是有敬畏、有敬重,那么我们怎么能够找到方法,尽量做到成功,尤其是载人航天,我们做火箭,现在可靠性的积累,从原来设计的0.97已经增长到0.98,我们希望那0.02还有安全保障,一旦有什么问题,也是确保航天员的安全,出一路的故障,也能保障正常运行,出二路的故障,也能确保航天员的安全,这是非常现实。这是各个行当都来托举的,要系统地判别安全的问题,作为核心的一些关键的单机和产品,和一些前瞻的新技术的发展,我也希望全国各行各业,包括前面几位专家讲到的一些核心的技术,希望我们也能够采纳,来支撑和解决航天的高精度,破解风险,解决更加可靠稳定的运行,来满足国民经济其他方面的一些要求。 [12:38:17]
    李洪:

     我们也要从航天技术支撑国民经济的主战场绿色发展,像无污染的推进剂、煤气化炉、氢燃料电池等等支持国民经济主战场的转化。实施重大专项工程的时候,党和国家的领导、各个部委希望我们把航天的成果能够转化,应用到国民经济的主战场,我们现在也是这样实现。刚才讲,希望我们一些特种的泵阀的技术、能源的控制技术,也能够用到医疗健康,进而来支撑发展。 [12:38:53]
  •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二维码
    管理员
    管理员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原创写手
    • 忠实会员
    5楼#
    发布于:2016-09-25 00:52
    李洪:

     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也通过智能、智慧,刚才怀部长讲的和卢院士讲的,在这些体系构架下,也有很多全国的大协作和一些应用工程的深化细化和转化,希望能够跟各界、各地区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在国家的重大部署下,我们按照三个阶段来实施航天梦的实现助推中国梦的实现,在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二代导航、火星探测、空间飞行在轨服务的支撑下,在新一代运载火箭能够全面实施国家重大工程,把这些重要工程的目标完成,标志着我们进入空间的能力、空间转移的能力和空间维护能力。到2020年,载人空间站工程、月球探测工程和深空探测工程,像火星探测工程如期实现,标志着中国航天可以进入世界科技强国的行列。未来,中国航天以重大工程为平台,继续发挥好全国大协作的优势,以更加快速、更加融合、更加创新的姿态,来牵引基础研究发展,也吸纳战略前沿技术,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强力支撑2030年、2050年科技强国阶段目标的实现! [12:39:42]
    李洪:

     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中国航天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秉承开放、创新、融合发展的理念,坚持走自主创新、军民融合、协调发展之路,与中国各界科技力量,作为军工企业集团,航空航天、兵器、船舶、核技术,其实军工企业都是在陕西,我们非常熟悉,很多航天的发展都在这儿支撑,包括中国卫星的测控,也是在陕西,包括科研院所,像今天西交大、西工大、电子科大,确实都有深入广泛的合作。尤其对于中国航天来说,进入空间的固体动力、液体动力、电子、导航、通信的有效载荷和核心的重要仪器支撑也都是在陕西,所以我们觉得跟陕西政府、科研院所、高校和工业企业能够携手通信,通力合作,开拓进取,在圆航天强国梦、科技强国梦的伟大征程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而且后面希望能够创造好的科研科技创新环境,搭建好协同创新的平台,不管是央企,还是地方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在陕西这片沃土,一定会焕发出新的更大的光辉。谢谢大家。 [12:40:54]
    李静海:

     同志们,刚才李洪院长回顾了我国航天各级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程,取得的巨大的进步,并且展望了从大到强的发展规划。现在天宫二号正在在轨运行,我们祝贺天宫二号发射成功,我们也期待天宫二号的科学实验取得圆满成功。谢谢李洪院长,各位代表,今天的报告会到此结束。再次感谢四位报告人精彩的报告,感谢各位领导和各位领导参加今天的报告会。谢谢大家。 [12:41:38]

    http://210.14.113.38:9080/asop/templates/n441/interviewlog.html
  •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