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七七事变”80周年祭! - 忆旧 - 爱扫码·i3m.cn:3hhh.cn/3984 -扫一扫.cn·二维码.cn 333e.cn/3984 搜一搜.cn/3984


二维码
管理员
管理员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原创写手
  • 忠实会员
阅读:436回复:0

无障碍·translate·翻訳·二维码.cn/i3h.cn/3984
·搜一搜.cn/今天,“七七事变”80周年祭!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7-07-07 23:54
今天,“七七事变”80周年祭!我们不敢忘
 2017-07-07 康宇 澎湃新闻
澎湃新闻记者 康宇 发自卢沟桥

“永定河出西山,碧水环绕北京湾。卢沟渡摆渡船,渡走春秋渡秦汉。金中都烟云散,留下古桥写江山。元明清七百年,卢沟晓月照大川。

“晚清衰民国乱,列强践踏毁家园。卢沟桥狮子吼,宛平城头浴血战。中国人意志坚,重振河山换新天。水清清月圆圆,万古卢沟佑安澜。”

7月5日下午,北京市丰台区宛平古城内的宛平人家戏楼里,传出一首童声演唱的歌谣。戏楼的工作人员说,这首歌的名字叫《卢沟谣》。短短8句歌词,却道尽了沉默不语的卢沟桥上深深镌刻着的历史痕迹。

今天(7月7日)是“卢沟桥事变”,即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纪念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深入北京宛平城内外,去打捞沉淀在此处普通民众心底的历史记忆。


86岁的郑福来是“七七卢沟桥事变”的亲历者,后来又成为那段历史的讲述者。本文图片均来自澎湃新闻记者 康宇 摄



7月5日上午,北京热得像一个蒸笼。86岁的郑福来一边用手擦着汗,一边缓步走上卢沟桥,向着稀稀拉拉的游客,开始了他声情并茂的讲述。

郑福来1931年出生于卢沟桥西桥头一带,是“卢沟桥事变”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后来,他又变成那段历史的诉说者。

1937年7月7日,对于郑福来而言,是个终生难忘的日子。日军在宛平城掀起的战火硝烟,拉开了日本侵略者全面侵占中国的序幕,将中华民族逼至最危险的境地。

“那天晚上,日本人的枪炮声响了一整夜,我当时在梦里被惊醒,还以为又是他们在宛平城外搞演习呢,谁知道,都打进城了。”郑福来当时不到7岁,却永远记住了那些砰砰的枪炮声。

郑福来向澎湃新闻回忆,当时,不少房子都被震塌了,住在他们家隔壁的小哥哥也被日本人的炮火炸死了。

“我娘带着我往河北那边逃亡,我那么小,一天也要走90多里路,走得脚后跟都是一片血肉模糊,晚上脱鞋,带下来一块肉。”这些故事,郑福来已经讲了无数遍,每次重新讲起来,还是非常激动,脸颊两侧长出的老年斑随着皮肤上下颤动。

1937年7月底,北平沦陷。逃难归来的郑福来发现,曾经留下他和小伙伴无数欢声笑语的永定河与卢沟桥,都变了样,成了屈辱的见证。

“宛平城墙上留下的弹痕和豁口子都在提醒着日本侵略者做的一切,那是他们侵略的铁证。”郑福来告诉澎湃新闻,此后宛平城墙历经几次大修,他都要求保留下这些累累伤痕,为了是给后人以警示。

郑福来从新中国成立那年就开始讲述在卢沟桥上发生的那些历史烽火。当时,年仅18岁的他还以卢沟桥镇政府民政委员、治安委员的身份参加了开国大典。

1952年,郑福来当选为卢沟桥镇的第一任镇长。为了更好地讲述“卢沟桥事变”,他还走访宛平城内的街坊邻里,积累更多的历史素材。


为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大型诗史话剧《宛平人家》在北京宛平城戏楼公演。

“郑老经常到卢沟桥上给大伙儿讲抗战历史,讲了好多年了,夏天的时候讲得最多,这儿附近的小孩都爱听,游客也围着他听。”北京市丰台区宣传部门一名工作人员对澎湃新闻说。

郑福来成了见证那段历史的“活标本”。卢沟桥则成了他向年轻人传扬抗战精神的“阵地”。

“总有人问我‘为什么讲了那么多年’,‘一把年纪了还要坚持讲’,我就跟他们说‘忘记历史就没有根,也没有魂了’,那段历史应该被铭记,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的恶行不能忘,我们宁死不做亡国奴的抗战精神不能忘。所以我要一直讲下去。”郑福来说,如果他能活到100岁,就讲到100岁。



当战场的硝烟散尽,当遭受的苦难成为追忆,当最后一批亲历者和见证者渐渐变老,对远去的历史,除了缅怀,还能做些什么?

著名编剧、导演王鹏博创作的大型史诗话剧《宛平人家》里给出了答案。

从今年6月25日起,位于宛平城内的宛平人家戏楼总是座无虚席。《宛平人家》在这里进行公演,平均一天演出两到三场。

7月5日下午,在公演前,该部戏编剧、导演王鹏博告诉澎湃新闻,这是一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作品,讲述的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时,宛平城内工农商三户人家以及宛平简易师范学校(现在的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师生在日寇围困下,与国民党二十九军将士及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抗日先锋队奋起抵抗,打响“全民族抗日第一枪”的故事。

这部戏创作于两年前。“2015年正好是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年初的时候,丰台区领导就找到我,希望我能结合宛平城、卢沟桥的红色文化创作一部作品。后来我们商量了一下,就决定以‘全民族抗日第一枪’为背景去写。”王鹏博说,创作作品的初衷就是希望“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历史”。


6月16日,一间建于宛平城的、名为“宛平记忆”的悦读馆对外开放,意在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抗战历史。

今年已年过花甲的王鹏博是地道的北京人,总是对发生在北京的故事情有独钟。王鹏博此前在北京儿童艺术剧院工作,后来成立了自己的剧团——北京一九九八国际青年艺术剧团。他担任过40多部舞台剧、电视剧、电影的编剧兼导演。2012年,王鹏博还获评话剧界的最高奖“金狮奖”最佳编剧奖。

王鹏博说,在所有作品里,他对《宛平人家》有着最特殊的感情。

“为了写剧本,我到宛平城去体验生活,和‘卢沟桥事变’的亲历者聊当年的一幕幕。我在搜集这些资料的时候,说实话,虽然说男人有泪不轻弹,但我哭了好几次,宛平城的老人讲的那些事,比如日本人让我们中国人在烧红了的砖头上走过去,拿杀人取乐,在永定河畔杀了上千人。听到这些,我那眼泪就止不住。”王鹏博向澎湃新闻回忆了《宛平人家》创作的过程。

2015年6月底,《宛平人家》在北京市第十二中学进行了首演。王鹏博记得,那时还有很多学校的师生参与了演出,“选择在十二中首演,也是因为它的前身宛平简易师范学校就是在1937年7月7日那晚炸毁的。当时的演出效果非常好,好多师生都被剧情打动,当演员高声喊出‘宁愿站着死,也不做亡国奴’时,舞台下面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王鹏博觉得,与其说这是话剧《宛平人家》具有感染力,不如说,是当年军民奋起抗争日本侵略者的精神依然能鼓舞人心。

作为一名剧作家,能写出这样一部作品,王鹏博感到欣慰。“我们搞创作的,我觉得一定要有社会责任感,作品要能引领观众,向观众传递正能量。”王鹏博希望《宛平人家》能够成为经典剧目,一直演下去。



走出戏楼,沿着宛平城城内街一直往西走,大概200米左右,在街南一侧能看到一间装修别致的书屋。书屋的名字也很特别,叫“宛平记忆”。
  • 喜欢0 评分0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