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匠陨落!文坛“璀璨五彩笔” 《乡愁》作者余光中病逝 享寿90岁 - 忆旧 - 爱扫码·i3m.cn:3hhh.cn/4814 -扫一扫.cn·二维码.cn 333e.cn/4814 搜一搜.cn/4814


二维码
管理员
管理员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原创写手
  • 忠实会员
阅读:651回复:2

无障碍·translate·翻訳·二维码.cn/i3h.cn/4814
·搜一搜.cn/巨匠陨落!文坛“璀璨五彩笔” 《乡愁》作者余光中病逝 享寿90岁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7-12-14 13:11
巨匠陨落!文坛“璀璨五彩笔”余光中去世 享寿90岁

描述:《乡愁》作者余光中

图片:3hjj.cn_4814j.JPG

《乡愁》作者余光中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972.1.21

图片:招手.png


描述:乡愁

图片:ygzwxg2.jpg

乡愁

《乡愁》是余光中的代表名作之一。回忆起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余光中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余光中表示,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余光中在南京生活了近10年,紫金山风光、夫子庙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抗战中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我庆幸自己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乡愁》是台湾同胞、更是全体中国人共有的思乡曲,随后,台湾歌手杨弦将余光中的《乡愁》、《乡愁四韵》、《民歌》等8首诗谱曲传唱,并为大陆同胞所喜爱。余光中说:“给《乡愁四韵》和《乡愁》谱曲的音乐家不下半打,80多岁的王洛宾谱曲后曾自己边舞边唱,十分感人。诗比人先回乡,该是诗人最大的慰。” 。


著名诗人、《乡愁》作者余光中日前在台湾病逝,享年89岁。
此前台媒报道称因台湾气温骤变,余光中住院疗养。


据台媒东森新闻报道,诗人余光中在高雄医院过世,享寿90。高医中午表示,病人家属要求保密,不公开病情,但消息为真;而中山大学表示,今天(14日)早上10点04分过世,家属不愿被打扰。原先只以为是天气多变、气温偏低,到医院检查後决定住院静养,没想到疑似有些小中风,肺部感染、转进加护病房;旅居在外的女儿们也从国外赶回,谢绝采访,结果1天之隔,这位作品多选入课本、文坛的“璀璨五彩笔”就过世,亲人与文坛好友都十分伤痛。

受到文坛大师梁实秋称赞“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的余光中,在现代诗、现代散文、翻译、评论等文学领域都有涉猎,大学时期就读外文系的他,还没毕业就在文学刊物上投稿诗作,受到梁实秋赏识後出版诗集处女作《舟子的悲歌》;毕业後,更与覃子豪、锺鼎文、邓禹平等当时文坛上活跃的青年诗人们,共同创立蓝星诗社,《蓝星》周刊也成为文坛一本非常有影响力的着作。
余光中先生从事文学创作超过半世纪,政大台文所教授陈芳明曾赞誉余光中在的地方就是文学中心,熟知的诗作有选录课本中的〈车过枋寮〉、〈翠玉白菜〉、〈乡愁〉等,还有杨弦、李泰祥等众多音乐家谱成歌曲,成为流行歌的经典;散文作品则有〈我的四个假想敌〉、〈听听那冷雨〉,翻译则以《梵谷传》最经典、最为人所知。

图片:taoxi.png


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1928-2017.12.14),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批评家、翻译家。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曾就读于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及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曾获得包括《吴三连文学奖》、《中国时报奖》、《金鼎奖》、《国家文艺奖》等台湾所有重要奖项,已出版诗文及译著共40 余种。
1928年重九日余氏生于南京。青年时于四川就学,在南京青年会中学毕业后进入金陵大学修读外文。

1945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创办“蓝星诗社”,主编《蓝星诗页》。
1946 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
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

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0年五月到台湾,9月以插班生考入台大外文系三年级,两年后毕业。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3年10月, 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及《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
1956年与范我存女士结婚,后育有四个女儿。年间先后任编译官及大学教职。

图片:4487fca83d7617aa396f08.jpg


1958年到美国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毕业后回台任教。先后任教于师范大学、政治大学,期间曾两度赴美任多间大学客席讲师。
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 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

1972年荣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系主任。
1974年到香港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1985年9月离开香港回台,定居高雄市,任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外国语文研究所所长。十月获中国时报新诗推荐奖。
1988 年起余氏担任梁实秋文学奖翻译评审一职,对之策划、推动所耗心血非常多。

1991年十月于香港参加香港翻译学会主办的翻译研讨会,并接受该会颁赠的荣誉会士衔。在台居住,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光中作品风格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他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20世纪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
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且兼有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雕细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唱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他因此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他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余光中人物评价
余光中在台湾与海外及祖国大陆文学界享有盛誉。他曾获得包括《吴三连文学奖》、《中国时报奖》、《金鼎奖》、《国家文艺奖》等台湾所有重要奖项。多次赴欧美参加国际笔会及其他文学会议并发表演讲。也多次来祖国大陆讲学。如1992年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之邀演讲《龚自珍与雪莱》;1997年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其诗歌散文选集共7册,他应邀前往长春、沈阳、 哈尔滨、大连、北京五大城市为读者签名。吉林大学、东北大学颁赠客座教授名衔。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曾朗诵演出他的名诗《乡愁》,此外,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东方之子》等栏目专题也曾向国内观众连续推荐报导余光中先生,影响很大。

海内外对余光中作品的评论文章,大约在一千篇左右。专论余光中的书籍,有黄耀梁主编,分别由台湾纯文学出版社与九歌出版社出版的《火浴的凤凰》、《璀灿的五彩笔》;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余光中一百首》(流沙河选释)等5种。传记有台湾天下远见出版公司出版, 傅孟君著《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其诗集《莲的联想》,1971年由德国学者译成德文出版。另有不少诗文被译成外文在海外出版。


余光中作品集

诗集
《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莲的联想》、《五陵少年》、《天国的夜市》、《敲打乐》 《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与永恒拔河》、《余光中诗选》(1949—1981)、《隔水观音》、《春来半岛》、《紫荆赋》、《梦与地理》、 《安石榴》、《双人床》、《五行无阻》、《余光中诗选》第二卷(1982—1998)。

散文集
《左手的缪思》、《逍遥游》、《望乡的牧神》、《焚鹤人》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散文选》、《青青边愁》、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凭一张地图》、《隔水呼渡》、《日不落家》。

评论集
《掌上雨》、《分水岭上》、《从徐霞客到梵谷》、《井然有序》、《蓝墨水的下游》。

翻译作品
《梵谷传》、《老人和大海》、《英诗译注》、《美国诗选》、《 New Chinese Poetry》(《中国新诗选》)、《英美现代诗选》、《 Acres of Barbed Wire》(《满田的铁丝雨》)、《录事巴托比》、《土耳其现代诗选》、《不可儿戏》、《温夫的扇子》、《The Night Watchman》(《守夜人》)、《理想丈夫》。
余光中文学馆

描述:余光中文学馆

图片:ygzwxg3.jpg

余光中文学馆


描述:余光中文学馆

图片:ygzwxg1.jpg

余光中文学馆


描述:余光中文学馆

图片:ygzwxg4.png

余光中文学馆


请使用手机"扫一扫.cn"
https://m.ifeng.com/shareNews?aid=cmpp_030220054163875&
  • 喜欢0 评分0
    
    二维码
    管理员
    管理员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原创写手
    • 忠实会员
    沙发#
    发布于:2017-12-14 13:15

    台媒:著名诗人、《乡愁》作者余光中病逝 享年90岁

    【环球网综合报道】据台湾“联合新闻网”12月14日报道称,台湾著名诗人,《乡愁》作者余光中今日病逝,享年90岁。

    报道称,余光中日前已传出疑似中风住院院,肺部感染,后转进加护病房住院检查,今日(14日)传出逝世消息。

    今年10月,余光中庆祝90大寿,当日他以欧阳修的绝句“再至汝阴”抒发心情,“黄栗留鸣桑椹美,紫樱桃熟麦风凉。朱轮昔愧无遗爱,白首重来似故乡”。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是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和优秀翻译家。

    余光中诗作赏析

    《白玉苦瓜》

    《白玉苦瓜》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情感的寻根诗篇。诗人在故宫博物馆看见一件古代文物,白玉雕琢成的苦瓜,于是触发灵感,展开了想象。

    第一节极写苦瓜的饱满圆润,晶莹剔透,它千年的酣睡,它从从容容、自自在在地成熟,都显示出它不再涩苦,而这样美丽饱满的苦瓜,是由古中国的乳汁一口一口喂养、培植而成的。“那触觉,不断向外膨胀”之句,用得很妙,将无生命之死物,写成了有生命之活物。这样的诗句既是苦瓜饱满圆润,在观者眼睛里产生的一种幻境似的滑溜溜的光泽,也是拟人化手法将物体活化的手段。“直到瓜尖,仍翘着当日的新鲜”之句,把物体写得十分净洁鲜活,虽是千年古物,不但一尘不染,而且仍翘着当日的新鲜。一个“翘”字,将生命的活力贯注其中,使诗和物都有了鲜嫩和强劲的生命感。诗的第二段进入了一个更新的境界。诗人用隐蔽的手段将苦瓜拟人化为一个婴儿,而祖国的沃土是母亲。母亲敞开胸脯,婴儿向母亲的胸脯上匍匐,他用蒂用根饱饱地吸吮着母亲的乳汁恩液。虽然经过许多苦难,经过战火的烧烤,经过铁蹄的践踏,经过履带的重压,但是,它奇迹般成长,而且没有留下伤痕, 这里显然不是单单地写白玉苦瓜,而是在写由祖国母亲的乳汁哺育长大的每一个炎黄子孙。诗人的功力在于写苦瓜意不在苦瓜,写象征物,但又不脱离物的本体,似真似假,似假似真,于是艺术的强大魅力油然而生。诗的结尾处又回复艺术本身。雕塑家的巧手经过千刀万凿,给白玉苦瓜以艺术的灵魂,“被永恒引渡,成果而甘”,有一语双关之意,一方面肯定艺术创造的永恒价值,每次欣赏这样的成果都将给人以甜蜜,另一方面寓意祖国母亲,养育了这样的儿女,恩重如山,永留青史。

    《白玉苦瓜》

    似醒似睡,缓缓的柔光里

    似悠悠醒自千年的大寐

    一只瓜从从容容在成熟

    一只苦瓜,不是涩苦

    日磨月磋琢出深孕的清

    看茎须缭绕,叶掌抚抱

    哪一年的丰收像一口要吸尽

    古中国喂了又喂的乳浆

    完美的圆腻啊酣然而饱

    那触觉,不断向外膨胀

    充实每一粒酪白的葡萄

    直到瓜尖,仍翘着当日的新鲜

    茫茫九州只缩成一张舆图

    小时候不知道将它叠起

    一任摊开那无穷无尽

    硕大似记忆母亲,她的胸脯

    你便向那片肥沃匍匐

    用蒂用根索她的恩液

    苦心的悲慈苦苦哺出

    不幸呢还是大幸这婴孩

    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

    皮靴踩过,马蹄踏过

    重吨战车的履带辗过

    一丝伤痕也不曾留下

    只留下隔玻璃这奇迹难信

    犹带着后土依依的祝福

    在时光以外奇异的光中

    熟着,一个自足的宇宙

    饱满而不虞腐烂,一只仙果

    不产生在仙山,产在人间

    久朽了,你的前身,唉,久朽

    为你换胎的那手,那巧腕

    千眄万睐巧将你引渡

    笑对灵魂在

    白玉里流转

    一首歌,咏生命曾经是瓜而苦

    被永恒引渡,成果而甘

    《等你,在雨中》

    《等你,在雨中》是余光中爱情诗歌的代表作。余光中的诗作情通古今,意贯中西。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中,余光中的诗歌有着更博杂的兼容性。《等你,在雨中》语言清丽,声韵柔婉,具有东方古典美的空灵境界,同时,从诗句的排列上,也充分体现出诗人对现代格律诗建筑美的刻意追求。在回归传统时他并不抛弃“现代”,他寻求的是一种有深厚传统背景的“现代”,或者说是一种受过“现代”洗礼的“古典”。诗歌运用独白和通感等现代手法,把现代人的感情与古典美揉合到一起,把现代诗和古词熔为一炉,使得诗歌达到了一种清纯精致的境界。

    诗作名曰“等你”,但全诗只字未提“等你”的焦急和无奈,而是别出心裁地状写“等你”的幻觉和美感。黄昏将至,细雨蒙蒙,彩虹飞架,红莲如火,“蝉声沉落,蛙声升起”。正因为“你”在“我”心中深埋,所以让人伤感的黄昏才显得如诗如画。“我”情不自禁地喃喃自语:“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每朵莲都象你”。莲象征美丽与圣洁,诗中的莲既是具象的实物,又是美与理想的综合。因此诗人把约会的地点安排在黄昏的莲池边。象电影中的特技镜头一样,等待中的美人从红莲中幻化而出,“摇一柄桂桨,在木兰舟中”,妩媚动人,艳若天仙。莲花与情人的清芬之气,使“我”如痴如醉,物我两忘。如果不是瑞士表悄悄地告诉“我”七点已到,真不知会沉迷至何时!美人在时钟指向七点时翩翩而来,幻觉本应在“我”与情人的拥抱和热吻中化为现实了,然而诗人匠心独运,出其不意,笔锋陡转,却写“我”望着姗姗而来的美人,仿佛看到了一朵红莲,姜白石词中婉约的韵律象叮咚作响的清泉缓缓流进“我”的心中…… 诗歌至此嘎然而止,但又余音袅袅,留给人们无限相象的余地,使读者久久找不到走出诗境的途径。

    《等你,在雨中》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火焰,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

    每朵莲都象你

    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

    永恒,刹那,刹那,永恒

    等你,在时间之外

    在时间之内,等你,在刹那,在永恒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我会说,小情人

    诺,这只手应该采莲,在吴宫

    这只手应该

    摇一柄桂桨,在木兰舟中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

    耳附子一般地悬着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忽然你走来

    步雨后的红莲,翩翩,你走来

    象一首小令

    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

    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地,你走来

    余光中感情生活

    初识

    1956年,余光中与范我存在台北举行婚礼。这年余光中28岁,范我存25岁。他们的母亲是堂姐妹,因此他们是远房表亲。

    抗日战争胜利,17岁的余光中跟随父母回南京,在一位姨妈家中巧遇范我存。当时范我存14岁,眼前这位表哥“理个平头,穿一件麻布制服,看起来有点严肃,又有点害羞”。她常听姨妈提起这位表兄,夸赞他书读得好,中英文俱佳,又有绘画天分。于是不免多瞄了他几眼。

    年轻时期的范我存,她皮肤白皙、五官清丽,虽柔弱多病,外表楚楚可怜,可是却有着外柔内刚的性格,深受舅舅们疼爱,众多表兄姐也把她当作亲妹妹一样爱护。

    余光中对范我存这位初识的表妹显然也关心,不久范我存就收到余光中寄来的一份同仁刊物,里面有余光中自己翻译拜伦的作品。范我存收到刊物,虽然不太懂诗歌,但仍被余光中的文采所折服。

    相爱

    1949年初,范我存随一个远房亲戚来到台湾。她因为有肺病不能入学,所以学历并不高。1950年6月,余光中随家人从香港来台湾。不久,余光中再次见到范我存,他后来在《四月,在古战场》一文描述:“一朵瘦瘦的水仙,嫋娜飘逸,羞赧而闪烁,苍白而瘦弱,抵抗着令人早熟的肺病,梦想着文学与爱情,无依无助,孤注一掷地向我走来…… ”

    余家顾虑范我存身体不好,范家看余光中有点书呆气。但余光中与范我存不顾各自家长的反对,从知己发展成情侣。在范我存眼中,余光中才华横溢,内涵丰富,稳定,可靠,富同情心。当时余光中在文坛上小有名气,范我存对他爱慕有加。年轻的余光中,在那段炙热的爱情时期,曾用一柄小刀,在厦门街自家院子里的枫树干上,刻下“YLM”三个英文字首,Y代表余,L是爱,M是咪咪。

    而余光中也在范我存那里得到另一些艺术的启发,例如西洋现代绘画——尤其是凡高的作品,就是经由她介绍才开始认识的。

    余光中每次投稿,一定先让范我存欣赏。除了心灵契合,他们又有共同的生活经验:在江南和四川的童年和少年,逃难的艰苦。他们都说得一口流利的四川话,一直到今天,他们之间仍用四川话交谈。他们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除了谈音乐、绘画、文学,也常看电影,有时候会骑脚踏车到淡水河边、永和的竹林中去。

    1955年,余光中开始翻译《凡高传》。他在白纸的正面写译文,反面写情书,然后寄给范我存,由她誊写后再寄回给他。前后11个月,全文30多万字全由范我存陆续誊写在有格稿纸上,之后才由余光中送往《大华晚报》发表。

    “她了解我,对文学艺术富有敏感和品位,这是最吸引我的特质。”余光中回忆当年恋爱的心情,满是温柔。1956年,余光中终于和范我存结婚。在中山堂摆了15桌喜宴,宾客包括梁实秋、夏济安、蓝星诗社的诗友及余光中的同学。

    婚姻生活

    范我存婚前的娇柔羞赧,在婚后不久就磨练成自信坚强。身体素弱的她,在生下长女珊珊后,渐渐强壮起来。从1958年到1965年,7年之间,她生下了五胎(其中唯一的男婴出生后三天不幸早夭),余光中幸福地把她称为“小袋鼠的妈妈”,说“她已经向雷诺阿画中的女人看齐了。”

    对于丈夫的文学活动,范我存始终坚持参与。蓝星诗社的成员把余宅当作总部,众诗人经常进出。后来余光中在师大教书,交游更广,家里又经常有学生来往,再加上公公余超英好客成癖,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余宅,文人荟萃。范我存为了维护余光中创作,竭力营造一个宽阔的艺术空间,凡能做之事,均一手包办。在女儿幼珊的印象中,余光中从来没去过他们学校,可能连一个老师的名字都不知道,而他们也一直认为这很正常。“他全部的精神和时间都放在文学上,生活的琐碎细节根本无法进入他的世界。”

    范我存把全部心力都奉献给了家庭,直到孩子大了,才开始发展自己的兴趣。她喜欢赏玉买玉,慢慢成了行家。到高雄后,渐渐有人找她讲玉,她便在城里的别屋开班授课。范我存乃下功夫不断读书自修古玉及历史知识,她的口才本来就好,讲起课来,引人入胜。后来“高雄市立美术馆”成立,范我存自动申请当义工,担任美术馆导览,颇受欢迎。

    范我存这样评价余光中:“结婚后,他百分之百相信我、依赖我,虽然他不是常会说甜言蜜语体贴的丈夫,但是他以行动来表示对我和孩子的爱。”

    余光中这样评价范我存:“她的优点很多,最重要的是,在精神上我们能契合,而且她能充分和我的事业、我的朋友融成一片。我们不但有共同的兴趣、嗜好,又有共同的朋友,婚姻怎么会不稳固呢?”

    “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夫妻相处是靠妥协。婚姻是一种妥协的艺术,是一对一的民主,一加一的自由。”这就是余光中的“婚姻之道”。请使用手机"扫一扫"x

  •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二维码
    管理员
    管理员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原创写手
    • 忠实会员
    板凳#
    发布于:2017-12-14 13:59
    朗诵《漂给屈原》作者:余光中
    #余光中#和他的八首咏#屈原诗#
    1. 写于1951年台湾诗人节的《淡水河边吊屈原》,
    2. 写于1973年端午的《水仙操》,
    3. 写于1980年7月11日端午节的《竞渡》,
    4. 写于1989年4月23日的《漂给屈原》,
    5. 写于1993年6月16日的《凭我一哭——岂能为屈原召魂?》;
    6. 2005年6月11日,77岁高龄的余光中应邀到湖南参访,他在屈原投江的地方,写下了大气磅礴的《汨罗江神》;
    7. 2010年6月16日在“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的屈原公祭典礼上,82岁的余光中朗诵了他一泻千里的长诗《秭归祭屈原》;
    8. 2013年5月30日,他在“诗歌的太阳——两岸屈原文化交流与诗会”上,朗诵了他的新作《颂屈原》。


    3aj.cn/999


    朗诵《漂给屈原》作者:余光中,配音朗诵:雁和鸣

    漂给屈原
    余光中

    有水的地方就有龙舟
    有龙舟竞渡就有人击鼓
    你恒在鼓声的前方引路
    哀丽的水鬼啊你的漂魂
    从上游追你到下游那鼓声
    从上个端午到下个端午
    湘水悠悠无数的水鬼
    冤魂荇藻怎洗涤得清?
    千年的水鬼唯你成江神
    非湘水净你,是你净湘水
    你奋身一跃,所有的波涛
    汀芷蒲兰流芳到现今
    亦何须招魂招亡魂归去
    你流浪的诗族诗裔
    涉沅济湘,渡更远的海峡
    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想家
    有岸的地方楚歌就四起
    你就在歌里,风里,水里

    文学址: wxz.cn/Nr

    eszd.cn/Nr
    请使用手机"扫一扫.cn"


    文学大师梁实秋称赞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在余先生的近千首诗作中,只有二十多首诗是吟咏历代诗人的,但写屈原的就有八首之多:写于1951年台湾诗人节的《淡水河边吊屈原》,写于1973年端午的《水仙操》,写于1980年7月11日端午节的《竞渡》,写于1989年4月23日的《漂给屈原》,写于1993年6月16日的《凭我一哭——岂能为屈原召魂?》;2005年6月11日,77岁高龄的余光中应邀到湖南参访,他在屈原投江的地方,写下了大气磅礴的《汨罗江神》;2010年6月16日在“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的屈原公祭典礼上,82岁的余光中朗诵了他一泻千里的长诗《秭归祭屈原》;2013年5月30日,他在“诗歌的太阳——两岸屈原文化交流与诗会”上,朗诵了他的新作《颂屈原》。

     余光中先生在一系列纪念屈原的诗里,以“高洁的烈士”与“不朽的汨罗江神”来赞美屈原,为屈原塑像,显示出余先生的匠心。余光中深入屈原的内心世界,剖析他沉江的心理,是来自“孤芳自赏”的“洁癖”,他巧妙地运用汨罗江西流入洞庭湖的水向,表达他不同“流”合污的人格意向:“所有的河水,滔滔,都向东,你的清波却反向而行,举世皆合流,唯你患了洁癖!”(《汨罗江神》)“青史上你留下一片洁白,朝朝暮暮你行吟在楚泽。江鱼吞食了两千多年,吞不下你的一根傲骨!”(《淡水河边吊屈原》)歌颂屈原伟大情操的坚不可摧。 “有水的地方就有龙舟,有龙舟竞渡就有人击鼓,你恒在鼓声的前方引路,哀丽的水鬼啊你的漂魂,从上游追你到下游,那鼓声,从上个端午到下个端午”(《漂给屈原》),诗中设想屈原就在龙舟的前方引路,屈原的精魂随着江水远播。“非湘水净你,是你净湘水”(《漂给屈原》),诗句纠正世人对屈原沉江的误解,笔力万钧地托出屈原“汨罗江神”的形象。“亦何须招魂,招亡魂归去,你流浪的诗族诗裔,涉沅济湘,渡更远的海峡,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想家,有岸的地方楚歌就四起,你就在歌里,风里,水里。”(《漂给屈原》)有风、有水,就有楚歌,屈原和楚辞穿越时空而永恒。屈原光洁孤傲的人格,正是余光中所深深敬仰的。他在诗中把屈原由“人”升格为“汨罗江神”,自沉只是他护卫人格完美的方式,“你奋身一跃,所有的波涛,汀芷浦兰流芳到现今。”(《漂给屈原》)由此展示屈原完美的人格。

     余光中说:“中国诗人都有屈原情结。屈原伟大的作品和情操,是我们的文化胎记,不可磨灭。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我们要做屈原的传人..."


    《秭归祭屈原》


     余光中


     莽莽草木,滔滔仲夏

     日在毕宿,人在三峡

     大江东去,烈士淘不尽遗恨

     又是剑挂菖蒲,香飘角黍

     鼓声将起,龙舟待发

     翼然欲飞,两舷的排桨

     只等令旗一挥,就破波泼浪

     去迎接远去的孤臣还乡

     秭归秭归,之子不归

     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江湖遍地,究竟他在何方

     屈平其名,铮铮傲骨却不平

     永不屈服是正则的脊椎

     他佩的是长剑之陆离

     戴的是高冠之崔嵬

     他手捻兰花,翩然两袂

     乱发长髯,任江风拂吹

     眼神因不胜远望而受伤

     迢迢望断郢都的方向

     秭归秭归,之子不归

     他沉吟叹息在汨罗江头

     国破城毁,望不见郢州

     遑论上游更远的秭州

     秭归秭归,之子不归

     怀王不返,秦兵不退

     帝遣巫阳下界来招魂

     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徘徊

     江湖满地,下游更阻于沧海

     魂兮归来,南方不要以流连

     南溟浩渺,天低鹘没

     让韩愈和苏轼去放贬

     魂兮归来,西方不可以迁延

     流沙千里,丝路漫漫

     昆仑嵯峨,冰封崦嵫的鸟道

     绝域让张骞和玄奘去探险

     魂兮归来,北方不可以逍遥

     戈壁无边,沙尘卷暴

     让苏轼去牧羊,昭君去和番

     魂兮归来,上天或下地

     都非你耿耿之所甘

     你的归宿是三楚才心安

     心挂在故国隐隐的雉堞

     你是鲑鱼,逆泳才有生机

     孤注一跃才会有了断

     如你,我也曾少壮便去国

     《乡愁》虽短,其愁不短于《离骚》

     你阻于江湖满地,我阻于海峡中分

     你顺流而下,如江水不回头

     我又何幸,少壮出三峡,还金陵

     浮槎渡海,临老竟回头

     回头竟有岸,溯你的泪痕斑斑

     下汨罗,过洞庭,历江陵

     逆荆州与宜昌而上,来祭秭归

     从汨罗江畔你披发投水

     到秭归家门你赤体投胎

     从国士吞恨到啼婴发声

     把一生的悲愤倒收起来

     来你的庙前行礼祭拜

     蒲剑抖擞,犹似你的气节

     角黍峥嵘,岂非你的傲骨

     两千三百多年前,你奋身一纵

     成清流,上游一直到下游

     江水浩浩因你而清浏

     非沧浪之水濯你,是你

     明矾如砥,镇净沧浪

     听,鼓声捣耳,千楫如梳

     像是争先要将你抢救

     你却永远在我们前头

     不懈的背影高冠巍巍

     为我们引路,引渡,告诉

     我们,切莫随众人共浊合污

     你才是天问的先知,年年

     踏波为我们带路,指路

     你早
  •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