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后 医学救援领域发生了什么改变? - 忆旧 - 爱扫码·i3m.cn:3hhh.cn/5811 -扫一扫.cn·二维码.cn 333e.cn/5811 搜一搜.cn/5811


二维码
管理员
管理员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原创写手
  • 忠实会员
阅读:496回复:0

无障碍·translate·翻訳·二维码.cn/i3h.cn/5811
·搜一搜.cn/汶川地震后 医学救援领域发生了什么改变?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8-05-13 07:11

汶川地震后 医学救援领域发生了什么改变?


 汶川特大地震后,医学救援领域发生了什么改变?在蓉召开的两场医学论坛上中外专家畅言——

 焦点

 “除了缅怀和感恩,我们还应该用什么去面对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5月5日,在成都举行的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2018年学术年会暨四川大学华西紧急医学救援国际高峰论坛上,央视资深媒体人、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常务委员白岩松,向与会专家抛出这个问题。随后他自问自答:应该用更多的进步来面对。

 每一次创伤,都意味着进步。这是医疗人的共识。汶川特大地震10年,灾难医学救援领域发生了什么改变?取得了哪些进步?5月5日,2018年中国·国际第16届现代救援医学论坛暨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活动,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2018年学术年会暨四川大学华西紧急医学救援国际高峰论坛同时在成都举行,两场论坛上,医疗界的专家们展开了热议。

 进步
 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显著提升

 5日凌晨,白岩松到达成都后听到的第一个消息是,华西医院的国际应急医疗队,正在接受世界卫生组织应急医疗队认证评估,如果通过,将成为中国第三支国际应急医疗队。

 他意识到,这不仅仅意味着中国医疗界将在国际上承担更多的应急医疗任务,更意味着中国应急救援能力和标准的提升。

 10年前的情景,让参与那场救援的医疗界人士记忆犹新。“汶川特大地震在带来艰难险阻的同时,也促进了紧急医学救援管理和专业的发展,是紧急医学救援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应急办公室主任许树强介绍,“在汶川医学救援中,我们总结出‘前后方、军警地一体化’等经验启示,为今后几年紧急医学救援能力的快速提升奠定了基础。”不仅如此,围绕现场检伤分类救治、伤员快速安全转移和医院批量收治;落实“四集中”救治,集中资源、集中专家、集中伤员、集中救治……都是汶川特大地震10年来紧急医学救援的经验。

 随着国家应急管理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和建立,10年来,全国医疗界都在为提高应急救援能力而努力。“在一次次突发事件应对处置中,中国紧急医学救援工作不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及时改进,紧急医学救援体系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许树强说。

 力量
 灾害教育待普及,中国灾难医学需要更多人才储备

 “在汶川特大地震救援中,某些煤矿医院的医生因擅长矿难救援,到了现场迅速投身医疗救治。而有些大医院的医生,在断水断电、缺医少药的灾区竟有些不知所措。”亲身经历救灾现场,让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院长刘中民感到,只有尽快向所有医护人员普及培训灾难现场救援技能,才能填补中国灾难医学的空白。

 汶川特大地震之后,“灾难医学”开始进入社会和医务界的视野。2008年9月,中国高校首个灾难医学系在同济大学医学院正式成立,刘中民担任系主任。2011年12月,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在上海成立,并陆续组建地震、火灾、水灾、爆炸、科普等多个学组,为中国灾难医学的起步打下人才储备基础。

 但是,灾难救援仅靠专业人才并不够。“50%-95%的瓦砾下的幸存者,是由家属、邻居、志愿者及非专业救援人员救出的。”世界灾难和急救医学协会理事长科比·佩雷格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拥有那么多的专业队伍来搜救所有坍塌的建筑,但16-18岁的学生人数则有很多,通过简单的一日培训课程,提高这些学生的灾难救援能力,就可能救活上千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认为,国内灾害教育普遍缺乏,很多人防灾减灾和安全意识不强。在总结国内外灾害教育的成功经验后,谢和平认为,有效的灾害教育应该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强,内容覆盖面广、主题多样、职责分明、方式多样化人性化、法律支持体系完善等特征,“这也应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推广
 医学救援的汶川经验走出国门,得到应用验证和提升

 “汶川特大地震之前,我国对灾后疫情没有标准。当时我们想尽办法寻找唐山地震后是怎么防疫的,都没有找到。”四川省卫生计生委主任沈骥说,众多顶级专家一起,就此开展了海量调查研究,“对灾后大疫的内涵、地域与时间范围、数量与影响指标进行了定义,首次科学量化了灾后无大疫的标准。”

 2015年,汶川经验在赴尼泊尔驰援中得到有效实施。“中国政府医疗防疫队伍除了巡诊和救治伤员,还为当地培训了1000多名军地公共卫生技术骨干,特别是协助制定了11个灾后防病技术方案……这是紧急医学救援援外历史上的一次开创。”许树强说。

 事实上,在走出国门之前,汶川经验已经在玉树、芦山等地震灾区得到应用、验证、校准和提升。

 芦山地震灾区按照汶川经验,强化群众参与、环境卫生、健康教育、监督检查,科学规范开展消杀灭工作……

 “从汶川特大地震到九寨沟地震,10年来我们看到,应急响应更迅速,救援队伍更专业,现场救治更科学,指挥调度更高效,病人转运更顺畅,病死率更低。同时,民间救援队伍更专业,信息传递更通畅,志愿者更理性,救灾效率明显提高。”省卫生计生委紧急医学救援专家组组长、省政府应急办专家胡卫建如此评价。

 期待空中救护发展起来
 ——访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会长李宗浩

 访谈
 人物名片  李宗浩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会长,长期从事急救医学事业,是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急救医学专家,他著有《现代医学救援》《第一目击者——一个急救医生的手记》等学术和科普著作。

 “汶川特大地震的医学救援经历和经验,推动了我国现代医学救援更加科学、规范。”5月5日,在2018年中国·国际第16届现代救援医学论坛暨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活动上,面对记者的采访,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会长李宗浩说。他认为,汶川特大地震的医学救援经历和经验为我们带来了立体救援意识。

 在李宗浩看来,我国是灾害频发国家,有着各种各样的灾害,这使得我国的医学救援经验丰富,在一些急救领域可以说已走在了世界前沿,但是在立体救援等领域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谈到立体救援,空中救护是李宗浩关注的一个重点。“这些年我一直特别重视空中救护。我现在就是致力于把我国的空中救护发展起来。”李宗浩认为:我们现在的地面救护已比较完善,但空中救护还存在不足。无论是常态下和突发灾害情况下,空中救护都显得十分重要,特别是我国地域辽阔,进行空中救护光有直升机还不够,还需要直升机与固定翼飞机结合,实现上千公里的长距离紧急救援。

 据了解,目前在国内发展空中救护,费用问题不可忽视,相关报道显示:根据航程不同,中国首条建成的空中医疗通道,曾给出的数字是一次救援1万-5万元费用。高昂的费用如何承担?国外的一些做法或可借鉴。在国外,解决空中救护费用最常见的办法,是推动商业医疗保险发展,从而消化部分空中救护成本。

 除了关注立体救援,李宗浩对现代医学救援中人的作用,也非常看重。他认为,一方面,我国的医学救援需要建立起智库,智库是软实力,中国医学救援协会正准备与有关部门合作建立智库,通过智库的引导,促进我国的现代医学救援水平能够更科学和规范。另一方面,要动员民众参与到医学急救中,加强对民众的医学救护知识普及,使在第一现场的群众能够在第一时间给予患者或伤员正确的医学救护。此外,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尤其是多学习、借鉴像日本这样的地震多发国的救援经验,对我们也十分有帮助。

 连线
 我从中国同行那里学到很多

 “在地震灾区居住,要在床头上放个手电筒,倒置一个空的啤酒瓶,都是很有效的预警装置……”来自美国马里兰创伤中心的汤姆斯·斯卡莱,至今还记得10年前从地震灾区学到的“防震经验”。在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2018年学术年会暨四川大学华西紧急医学救援国际高峰论坛上,万里之外的汤姆斯·斯卡莱通过视频连线,和与会专家学者共同回忆了10年前那些难忘的岁月。

 2008年6月,应中国请求,世界顶级创伤外科专家汤姆斯·斯卡莱带着美国马里兰大学休克创伤中心中国救灾医疗队一行来到华西医院ICU,开始对中国汶川特大地震危重伤员的救治。美国马里兰大学休克创伤中心是世界顶级的创伤救治机构,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华西医院是一家高效运作的杰出医院,在两周内接受了大约3000名伤病员,在空地上迅速建立起140多个监护单元给地震伤员。医疗设备和我们在美国用的一样,有我们所需的一切应急设备,我从中国同行那里学到很多。有些和美国的理念不太一样,比如他们不主张大量的补液和补充血制品,而是较多地运用血管活性药物来维持血压,由于对补液的限制,几乎没有腹部间隔综合征的发生。”汤姆斯·斯卡莱说。

 然而,他也发现,监护室医师对创伤方面的知识相对欠缺,“创伤学在当时的中国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监护室医师不是外科医生出身,所以,我作为外科医生,与监护室医师一起管理创伤病人,成功医治了很多危重病人。”

 观点

 紧急医学救援标准化很重要
 在紧急医学救援中,标准化和规范化非常重要,比如,一张小小的病例登记表,如果因为格式不同、规范不一,也会让后续跟踪治疗遇到麻烦。日本经历过多次大地震,吸取震后紧急救援的经验,加快推进救援力量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例如,在病例登记表的统一上,日本就明确了各项具体的规定,一目了然,涵盖灾害时紧急救援所需要的病人信息,连紧急情况下的衣食住都登记了,非常清晰明了,也方便后续对患者的及时跟踪治疗。
 ——日本国家灾难医疗中心DMAT事务局局长小井土雄

 结合地理特点构建应急医疗区域网络
 结合我国地理特点和重大自然灾难的地域分布,科学、合理地构建重大自然灾难应急医疗的区域网络,并完善多部门协同、军民融合的紧急医学救援协调联动机制很有必要。加快完善应急机制及组织指挥体系,同时建立覆盖全国的区域性紧急医学救援组织网络,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紧急医学救援的作用,完善现有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体系。
 ——海南医学院国际护理学院张娜 张华

 对伤患儿心理干预不能照搬成人模式
 应该注重对地震伤患儿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干预,在干预模式的选择应结合其生理心理发展的特殊性,采取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综合分析与评估,不能照搬成人的干预模式。
 应在作出正确评估后,对地震伤患儿的伤情及心理特点进行分析,选择个体化的干预治疗措施。在专业心理工作者、父母、学校、同伴的支持下,努力使患儿在身心两方面均能达到良好的康复,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绵阳市中心医院 赵小燕等


来源:四川日报  汶川地震后 医学救援领域发生了什么改变?
http://www.sc.gov.cn/10462/12771/2018/5/6/10450268.shtml
  • 喜欢0 评分0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