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宪儿| 01.最暖还是父母心 - 义务 - 爱扫码·i3m.cn:3hhh.cn/5979 -扫一扫.cn·二维码.cn 333e.cn/5979 搜一搜.cn/5979


二维码
管理员
管理员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原创写手
  • 忠实会员
阅读:642回复:2

无障碍·translate·翻訳·二维码.cn/i3h.cn/5979
·搜一搜.cn/示宪儿| 01.最暖还是父母心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8-05-27 10:34
示宪儿| 01.最暖还是父母心
科创会上用:)

示宪儿原文
幼儿曹,听教诲:
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
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
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
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凡做人,在心地;
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
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智伴机器人可朗读

正文

阳明先生是浙江余姚人,生于1472年10月31日,卒于1529年1月9日。名守仁,字伯安,曾在会稽山当中筑室于阳明洞,所以自号阳明子。先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学大师,立德,立功,立言,堪与孔子比肩,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圣贤伟哲。

先生在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写下了这篇《示宪儿》。其中的宪儿,正是阳明先生的养子王正宪。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四十四岁的阳明先生,和三个弟弟守俭、守文、守章,都没有孩子。先生的父亲王华,让自己的三弟王兖的儿子王守信的第五子王正宪,过继给阳明先生,成为嗣子。当年,王正宪才八岁。

王正宪生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卒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字正肃,号紫汉,寿五十五岁。阳明先生的这篇《示宪儿》,写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当年王正宪才十一岁。

当年夏天,江西的赣匪已经平定,先生在赣州接待了自己的叔父王德声,招待了三个月。王德声要回余姚老家前,王阳明写了一首《送德声叔父归姚》诗。

诗云:犹记垂髫共学年,于今鬓发两苍然。穷通只好浮云看,岁月真同逝水悬。归鸟长空随所适,秋江落木正无边。何时却返阳明洞,萝月松风扫石眠。

先生当时功成名就,想要回家隐居,但是朝廷不放,让先生还在岗位上坚守。此时先生心心念念的是家人,还有自己的孩子王正宪。先生的叔父要回家,先生自己也不好挽留,所以让叔父不仅替自己给家人带个平安,先生更写下了一封家训,托叔父顺便带回去,以全为人父母之责。这篇家训,正是《示宪儿》,这也是本次讲解的因缘,之后就不必赘言了。

我们通过读这篇《示宪儿》,足以能够得知阳明先生的内心,无论是否是养子,都是孩子,都是自己未来的希望,无论自己多么的伟大高明,还是多么的有权力、有地位,先生的心一直挂念的就是自己的孩子和家人。

先生,秉持着《周易·蒙卦》当中的“蒙以养正”的精神理念,从孩子的学习、人格、习性等三方面入手,归纳为一个心地上,劝勉孩子为善去恶,做一个以良知之心办事儿的人。这篇文章可以说是教育孩子和启迪老、少智慧的文化初阶。在此,我们将通过多方位的分享,与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心学,启迪我们的人生智慧。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王童,汉族,北京人。终南阳明书院副院长、陕西省文化传播协会阳明心学研究会研究员,学者。早年研习禅宗,并且接触老庄思想,博览群书,深入儒家思想,善于写诗、文言文。之后,接触阳明心学,研习至今。提出“心即生命”、“用诚”、“心箴五句教”等数十种思想,并有作品《阳明的一生》、《老子解原》、《周易解原》、《大学评解》、《中庸评解》、《大学诠义》、《策鉴》等。

图片:sxe.jpg


(音视频)《示宪儿》:为每位孩子播下成功的种子

2月4日,在北京致良知四合院与杭州康恩贝小四合院首次远程视频学习会上,歌曲《示宪儿》正式面众。
歌曲推出后,观众反响热烈,纷纷点赞。为飨广大朋友,公众号特别奉送《示宪儿》视频、音频及歌曲相关简介,愿给您带来满满正能量!
↓↓(儿童版)《示宪儿》

↓↓(成人版)《示宪儿》
歌词:王阳明
作曲:徐秀丽
作曲指导:施万春
演唱:苏斓格、高欣桐 (北京朝阳区劲松第四小学“星空”合唱团)
演唱指导教师:吕建新
钢琴伴奏:江南

《示宪儿》简介

《示宪儿》堪称阳明先生的家训。宪儿即阳明先生的过继子嗣王正宪。
1518年,王正宪十一岁,时任南赣巡抚的王阳明认为此时正是儿子切须教诲之时,
于是趁叔父回家之便,随带一纸“家训”以示教诫,便有了这则《示宪儿》。
家训全篇仅96字,指明读书做人的方向,从“心地”开始——“凡做人,在心地”,以德行着手,
展现阳明先生“重德修身”的治家育儿理念,寄托了先生对晚辈们的谆谆教诲。
直到今天,《示宪儿》依然是现代家庭教育的经典范本。

歌曲创作简介

《示宪儿》作为儿童启蒙教材,其音韵和谐,通俗易记,非常适合儿童诵读。
为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优秀家风,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硕士研究生徐秀丽创作了童谣歌曲《示宪儿》,经中国音乐学院原作曲系主任、著名作曲家施万春先生指导,由北京市朝阳区劲松第四小学(良知教育试点学校)“星空”合唱团成员苏斓格(8岁)、高欣桐(8岁)演唱,
旨在通过歌谣传唱,让更多儿童、更多家庭从阳明先生的家训中汲取精华,以艺载道,以礼入教,以德育人,建设良好家风,进而推动文明社会风尚的形成。

曲作者徐秀丽说:“这首歌曲虽然是童谣,同样也是为我自己和成年人写的。童年是一个人的人格发展的最佳时机,需要教育者和父母的正确引导。我们作为大人,首先要给孩子呈现一个高尚人格的好榜样,才能引导孩子立德树人”。


古韵如昨,谆谆儿声;善念承古,良知大道。立志当早,明心童真。让圣贤之道在悠扬韵律中传播,愿童声清脆唤醒更多良知心灵。


王童  陕西省阳明学会 示宪儿| 01.最暖还是父母心
https://mp.weixin.qq.com/s/aws3-dzjBPkYPlFVz2YI7g
(音视频)《示宪儿》:为每位孩子播下成功的种子
http://m.sohu.com/a/222005526_728266?

图片:333e.cn-5979.jpg

  • 喜欢0 评分0
    
    二维码
    管理员
    管理员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原创写手
    • 忠实会员
    沙发#
    发布于:2018-05-29 06:29
    王童读示宪儿:父亲的爱,比天高;母爱,是我的希望
    王童读示宪儿有感:

    02.父亲的爱,比天高



    父母从眷侣变成夫妻,从短暂的爱情变成长久的亲情,这其中的演变,经历过火花,也度过那光辉的岁月!爱情的火花,终究会缔结爱情的结晶,以至于薪火相传,让自己的子女,延续自己的生命,延续自己的精神意志。



    哪有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呢?都是晶华的缔结,一脉相传,但最终,自己的子女都会经过叛逆期,让父母操碎了心,受尽了累。尤其是父亲,对于我本人,我更加了解父爱无疆!


    小时候家里穷,吃不起饭,没有见过什么大世面,是父亲的脊背撑起了我们家的发展。母亲在家务农,什么也不会干,我也很小,所以父亲撑起了家庭当中的所有劳务。我和母亲该帮忙的也帮忙,但是帮忙也到不了父亲的十分之一。还记得小时候父亲用一些朴素的话来教导我,至今还觉得很好玩儿,但是细品起来,那都是人生智慧,确实能让人有所领悟。


    自古以来的父亲,对于自己的亲生儿子都是抱有绝大的希望的,我都能够感受出来。哪有一个父亲不对自己儿子好的呢?我是这么认为的,男子汉顶天立地,撑起家园,撑起人生,撑起自己的亲人,再往前走一把,有可能会遇到梦想当中的蓝色港湾。


    至今我还能够深刻的体会到,父亲现在一身的病,都是因为这个家。我们学习古圣先贤,更能够体察,没有一个古圣先贤不是爱自己的家的。虽然自己无论任何的忙碌,所牵挂的,仍然是自己的家人。月是故乡明,每每看到月亮,我仿佛就看到了自己的家,很多人都是拿月亮来寄托自己的思绪的。苏东坡写的真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对兄弟家人的企盼,正是千百年来所有有良知之心的人,所共有的心愿。


    父亲的爱是比天还高,比海还深的,目前我是这么认为,今后更是这么认为。《示宪儿》,是阳明先生作为一个父亲的身份写的,我更能深刻的体会到这篇家训的厚重。


    穷人家,亲人之间递一筷子吃的,来个窝头,拌个凉菜,这是天伦之乐。富人家,或者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用正确的价值观去引领他人,影响子女,这也是一种生命价值上的乐趣!无论什么人,绝对不能以现在的处境去和别人比较,尤其是对于父母。幸福和快乐,需要自己的奋斗,家人的快乐,尤其是父母,需要我们的陪伴和欣慕。说到这里,内心当中,确实有一股暖潮,将要迸发出了。




    03.示宪儿:母爱,是我的希望


    对于母亲,我内心更是充满一种热忱。可怜天下父母心!如果说父亲是天,那么母亲便是地了。苍天覆盖我,而大地承载我。母亲如同大地一样,天底下的母亲都是如此。大地之上,可以生长出绿油油的草,也同时存在着荒芜的枯木。无论什么,她都存在且承载着,可以说,母爱是包容而伟大的。


    《示宪儿》告诉我们,不单要看父亲对于子女的训导,更要看父母的心,之所以会对子女有如此的教导,这一切的源泉都来自于爱。


    与此同时,我只能回忆起小时候,但我上学的每一天每一刻,走出家门的时候,总是母亲在门口望着我的背影,看着我走远。当我回到家的时候,第一个给我开门的人,永远是我的母亲。她是一个不会工作的人,但丝毫不会影响她的伟大。母亲给了我生命,更给了我生命的希望,让我健康的活着,有可能生命只有匆匆百年,或者还不到,这只是一个生死问题。但是,哪一个子女不殷切的期望,自己的母亲能活的开心呢?


    现在出门工作,离家很远,一年也见不了两三次,生活是有些拮据,但还过得去。每当想家的时候,除了打电话,就是回忆小时候了。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孩子,孩子小时候肯定又哭又闹,不好好上学,也会惹父母生气。不过长这么大,也会淡然了,并且相视一笑,也就没事了。


    要问我小时候值得留恋吗?只记得每一次久久与父母离别后的重逢,内心都会温暖如潮。我从来不喜欢说虚的,只是想了想,还是觉得我们中华民族的家文化,确实是能够感动千万老百姓的。我希望通过这一次讲解《示宪儿》,不去照本宣科,而是去说一些自己的心里话。每个人的话都不一样,有时候会真情流露,还有的人说我是性情中人。这话本不该说,但谁叫我是性情中人呐。说到这里,真应该会心一笑啊。


    父母生养了我,天底下的父母也生养了所有人,这个恩情,比天还高,比地还厚。长了这么大,要知道天高地厚,首先就要从孝敬父母开始做起。不从这里做起,还怎么做人呐!回想一下父母原先的痛苦,养育我的劳累,内心难道就那么心安吗?自己心安的时候,却让父母伤心,这是多么没有良知的事情,我不愿意这么做。父母给与了我生命与希望,就应该报答,有可能毕其一生,都报答不完。


    https://mp.weixin.qq.com/s/6C66Ne9NyIcoYykY6KIY9w
    https://mp.weixin.qq.com/s/jX6CP3Nr2Z-qt9kunXA9cA


  •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二维码
    管理员
    管理员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原创写手
    • 忠实会员
    板凳#
    发布于:2018-12-23 00:23
    王阳明96字家训,千年不灭一盏灯。
    王阳明96字家训,千年不灭一盏灯。

    这篇《王阳明家训》又称《示宪儿》三字诗,收录在《王阳明全集·赣州诗》中。全文虽然只有 96 字,却浓缩了为人处世的大智慧。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勤读书,要孝悌;

    王阳明在私塾读书的时候,就对自己的老师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一般人眼中,读书是人获取知识的最关键途径。但在王阳明看来,我们心中有良知,良知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所以读书不是为了获取知识,只是验证、呼唤我们良知所已有的知识。由此可知,王阳明让人勤读书,和其他「要你勤读书」的古人有很大的不同。

    有人曾问王阳明:「读书却记不住,如何是好?」

    王阳明的回答是:「只要理解了就行,为什么非要记住?其实,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的本体光明。如果只是求记住,就不能理解;如果只是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体光明了。」

    而孝悌,《论语》中称「其为人之本与」。王阳明一上来就说了人生的两件大事,孝悌和读书。孝悌是人之根本,而读书则是发明本心,修身而成为圣贤的途径。

    学谦恭,循礼仪;

    谦恭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个人内在品德和修养的高度表现。它不因学问博雅而骄傲自大,也不因地位显赫而处优独尊,相反,谦恭者学问愈深愈能虚心谨慎,地位愈高愈能以礼待人。

    谦恭和礼仪,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内在的谦恭,化作外在的礼仪。假如只有外在的谦恭而没有内在的谦恭,这就是虚伪。

    现在人的毛病,大多只因一个傲字。千罪百恶,都从傲上来。「傲」的反义词为「谦」。「谦」字便是对症治「傲」的药。做人不但容貌举止要表现出谦虚恭谨,内心也必须保持恭敬、节制、礼让,要常常看到自己的不对,真正能够虚心接受他人意见。

    毋说谎,毋贪利;

    说谎则不诚实,就是自欺欺人。《大学》中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一个自欺欺人的人是无法真正做到慎独、无法正心诚意修身的。

    而贪图小利,则容易昏了头脑,被人利用。战国时期,秦惠文王想吞并物产丰富的蜀国,有人献计造能下金粪的石牛送给蜀侯。蜀侯中计,下令民工开山填谷,铺筑道路迎接石牛,秦惠文王让大军跟在运送石牛的队伍后灭了蜀国。人们嘲笑蜀侯是贪小利而失大利。

    崇祯十四年王阳明六世孙王贻杰进京入朝,后统管江西都指挥使司,去世后才发现其竟然囊无积蓄,最后靠官场挚友的资助才得以回乡归葬。一个朝廷的二品官阶,清廉至此,着实让人肃然起敬。

    毋任情,毋斗气;

    任情恣性,放任自己的性情,不受任何拘束。《增广贤文》中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追。这正是告诉我们,任情恣性的危害。

    斗气,意气用事。赌气。意为对别人有意见或闹情绪。只要一赌起气来,人类常会慢慢脱离「理性动物」的范围,做出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历史上有个很有趣的「赌气」轶事:明代有个才子解缙,小时候住在一个做官人家曹尚书的对面。曹尚书家中有个漂亮的竹园。解缙年纪小小,很爱吟诗作对,每天看着茂密的竹林,十分畅快,写了一副对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

    很多人看了,称赞他是个天才,曹尚书知道了很不高兴,心想,竹林明明是我家的,怎么可以借给他当题材呢?于是故意教仆人把竹林砍短,愈想愈不开心,又全部砍去,给这神童难看。没想到,解缙又在对联上加了四个字,变成: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曹尚书无端毁了自家竹林,又让解缙证明了他的才华,全然是损人不利己,可见人在气头上,什么不理性的事都做得出来。赌气,可能只是因为小小的事情,却因为一时气不过,做出你死我活的决定。



    图:六尺巷的故事: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毋责人,但自治。

    东汉时期,有个清官叫杨震。他在荆州做官的时候发现了才华横溢的王密,就推举他做了昌邑县令,当扬震东莱出任太守途经昌邑时,王密为答谢杨震以前对自己的举荐之恩,趁夜深人静怀揣 10 锭黄金到驿馆拜见杨震。杨震对王密此举很是生气,毅然拒绝。王密四下瞅了瞅说:「夜黑人静,是不会有人知道的。」杨震义正辞严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么说没有人知呢?」说完他生气地将黄金掷于地上。好一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虽然你不说我不说就每人知道了,但心知道了就整个世界知道了啊。

    杨震说话的重点并非在责备王密上,而是在其自治方面。「自治」心知道了,整个世界就都知道了。如果我们自律自治能达到这种境界,还会担心自己德行有亏吗?

    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那些盛气凌人,看不起别人的人,都是没有修养的目光短浅者。一个有修养的君子,不会因为别人的地位低,或没有才干而看不起别人;其次,他们看不起别人,无非是因为别人不如他,但是未必别人以后也不如他,所以说,这是目光短浅。

    一个有志向的君子,他知道自己的志向在高处、远处,即便处在比别人优胜的环境中,也会谦卑自牧,清静自守,绝不会盛气凌人。

    能容人,是大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

    王阳明用的比喻非常贴切。他说心就像果子的蒂一样,而人的行为就像果子一样,如果蒂不好,果子会受到影响;如果蒂坏了,果子也会尚未成熟就坠落,甚至烂掉。

    「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良知就是「好心地」。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王阳明又名:王守仁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一带。

    2018-12-20 14:21 游戏/历史/哲学 王阳明96字家训,千年不灭一盏灯。
    http://www.sohu.com/a/283192722_100204694
  •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