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员
|
胡福明
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见证改革开放40年) 郑晋鸣 许应田 开栏的话 1978—2018。 今年,中国改革开放迈入了第40个年头。 这是伟大中国的伟大前行。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进程,我们不难发现,每个重要关口,都是一次观念突破和思想解放。没有思想解放,就没有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敞开胸襟、拥抱世界,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继续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谱写了改革开放浓墨重彩的新篇章。今天,中国人民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 站在40年的历史节点上,人民日报海外版、商务印书馆共同选取40位代表人物,通过他们的故事来反映这可歌可泣的伟大历程,并编辑成书。他们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实践者、参与者,更是重要见证者、推动者。他们的经历与奋斗,让后人得以窥见改革开放40年的每一次彷徨与前进,每一次探索和成功。本报今起推出“见证改革开放40年”系列特别报道,陆续刊发其中的20篇,以飨读者。 还是那张狭小的书桌,还是那一摞摞哲学书籍,在胡福明的书房里,似乎仍存在着他40年前的沉潜之气。2018年五四青年节这天,胡福明安静地坐在书桌前,凝神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他夹起香烟,不禁沉思起来……于动情处,他拿起笔,在泛黄的纸页上颤巍巍地写下两个字——真理。 《见证:中国改革开放40年40人》 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一版 1978年前后,胡福明(右)在南京大学与师生研讨。 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资料照片) 真理!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华社随即转发。这篇文章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作为这篇文章的主要作者,胡福明当时正任教于南京大学哲学系。 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40周年之际,我们再次见到了胡福明教授。 学习是一件幸福的事 1935年,胡福明出生在江苏省无锡县长安乡的一个农村家庭。因为家境贫寒,上小学和初中时,胡福明就因交不起学费失学过几次。失学在家的时候,他就帮父亲种田。只有等到空闲时,他才能抱着弟弟跑到学校,站在墙外听老师讲课,一待就是半天。面对求知若渴的孩子,父亲决定,家里就算卖粮食挨饿,也一定要供胡福明读书。 1952年,17岁的胡福明考上了无锡师范学校的春季班。“教室里有电灯,晚上能在灯光下读书,是多么幸福的事啊!”至今,胡福明还对无锡师范学校炽烈的灯光念念不忘。在学校里,胡福明将所有时间都用在读书上。即使后来毕业分配到江苏省总工会干部学校工作,每天下了班,也还是扎在书堆里。 聊起胡福明的勤奋劲儿,胡福明的妻子张丽华忍不住说道:“他每天晚上看书至少要到十一二点。”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1955年,胡福明成功考取了北京大学中文系。自小饱尝民生疾苦的他,曾梦想当一名作家,能为群众发声,于是他选择了新闻学专业。“我认为从事新闻工作可以深入了解社会,这是搞文学创作的基本要求。”但是,他很快又发现,新闻工作者需要敏锐的头脑,而胡福明觉得自己并不适合。于是,他又主动到哲学系去听选修课,自学哲学。毕业时,国家刚好要培养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为此要从应届生中选送有志学习的人继续深造。就这样,1959年的夏天,胡福明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录取,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哲学。 虽然没当成作家,但胡福明那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心还在,这驱使着胡福明更加刻苦地读书。他重视学习马列原著,认为原著才是作者的真实思想。面对这些书籍,他如饥似渴,先是逐章阅读,然后逐字逐句阅读,给每个段落归纳内容,分析论点与论据。每读完一节,他便给每一节的内容进行概括,写心得体会。如此,读完全章,再给全章作小结,写感想……每每读完一本书,他几乎可以背诵全书的论点和各章各节的基本观点。生活被哲学的灯塔照亮,他徜徉在深奥的哲学书籍里,甚至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这个年轻的读书人,也许从未想过,在此阶段所打下的深厚功底,多年以后激起一场时代大潮。这是命运的偶然,或许也是历史的必然。 1961年北京的仲夏,在胡福明的记忆里是甜蜜的,他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大事,与从家乡无锡赶来的张丽华结婚了。1962年12月,面临毕业分配,中国人民大学的校领导6次找胡福明谈话,动员他留校。但因为妻子在无锡当小学老师,他想回南方,就申请分配到了南京大学任教。于是,胡福明的另一段人生开始了。当年从乡下田埂上走出来的穷小子,成为中国高等学府的青年教师。常言道:“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彼时,读书近二十载的胡福明,还需要将人生这本大书,慢慢读透。 人民是历史的真正主人 “文革”期间,胡福明遭到批斗。“肉体上的痛苦是次要的,思想上的折磨是我最无法忍受的。”说到动情处,胡福明的双眼不禁蒙上了一层泪水。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同全国老百姓一样,胡福明以饮酒吃蟹的方式来庆贺“四人帮”的倒台。南京大学师生自发聚集到大操场列队上街游行,那段时间,胡福明开心得像个孩子。他认识到“文革”已经结束,开始积极参加批判“四人帮”的斗争,陆续发表了许多文章,着重从政治理论上揭批“四人帮”。 但不久后,胡福明又变得忧心忡忡起来。1977年2月7日,“两报一刊”发表《学好文件抓住纲》的社论,提出了“两个凡是”。揭批“四人帮”、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突然降温、刹车。南大校园当时私下批“文革”的很多,但从没有听说过要批“两个凡是”。 1977年的三四月间,正是胡福明思想斗争最为激烈的时期。“我这辈子从来不失眠,但两段时间除外。第一段是被打成‘黑帮’之后,白天被批斗、游街,我晚上睡不着,想不明白。第二次失眠,便是在那个时候了。”胡福明说。 他开始酝酿写文章了。长期与哲学打交道的胡福明敏锐地捕捉到,破解所有问题的总开关就是破除“两个凡是”,否定“句句是真理”,否定“天才论”。 “我始终相信,人民才是历史的主人,人民一旦觉醒了,是没有一种力量能使他们屈服的。”胡福明凝视着书桌上的五星红旗,感慨地说。 总有一种使命在催促人 就在胡福明把文章的主题和结构大概定下来的时候,家里出了一件大事:妻子张丽华在体检时查出肿瘤。 胡福明急了,放下手里的一切工作,带着生病的妻子四处奔走。“‘文革’时她被我牵连,接连又被病痛折磨。”对于妻子,胡福明的言语中有着满满的愧疚,“如果她再出事,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好在查出是良性肿瘤,全家人都松了口气。一心想陪伴妻子的胡福明,索性在医院的走廊里过夜。 南京的夏天无比闷热,蚊虫众多。深夜难眠,胡福明发现医院走廊里的灯光尚可,他便在走廊里搁一条凳子,把书一批批地带到医院。早已翻了无数遍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毛泽东选集》再一次铺排在眼前,走廊的灯光有些昏暗,但他的心却通透得像面镜子。“两个凡是”是违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他现在就是要以实践标准来批判“两个凡是”,批判唯心论、先验论和形而上学。 他忘我地在马列著作中挑选着语录、资料,寻找有关实践标准的论述,蹲着身子在椅子上草拟文章提纲,累了就用几张凳子拼起来,眯一会儿。面对每一部分的论证材料,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他全然不顾走廊里来来往往的人群。这么多年来,他太需要痛痛快快地说些什么了!他仿佛再一次回到了学生时代,回到那些没日没夜啃啮哲学书籍的日子里,每一笔每一画,胡福明的手都在颤抖…… 一个星期以后,妻子出院,胡福明的提纲也接近完成。为了防止再受打击,胡福明撰写文章的时候,并未和同事们提及,免得连累他们。同时也未告诉家人,怕家人担心自己。“一人做事一人当,传统上也有‘文责自负’的规矩,要进地狱,我一个人去!”他的眉眼间透着一股知识分子的执拗劲儿。 1977年9月初,胡福明从南京大学邮局门口,将8000字左右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文章,寄给了曾向他约稿的《光明日报》哲学组组长王强华。走出邮局的那一刹那,他在心里想着:“此生不得安宁了。” 文章寄出后,整整4个月没有一点消息。那半年间,只要看到邮递员,他总会上前查看有没有自己的来信。一直到1978年1月19日,胡福明才收到了王强华的来信及文章小样,希望作者对文章做进一步修改。4月,恰巧胡福明到北京开全国哲学讨论会,王强华便把他接到报社,讨论改稿事宜。于是他白天参加会议,晚上讨论修改文章。第二天一早,《光明日报》的编辑就把修改的大样拿去,傍晚又把重新排版后的大样送来。 胡福明南京大学的同事李华钰,当时也在参加哲学讨论会,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至今历历在目:“《光明日报》的同志就修改文章的问题,不止一次和他进行了讨论。他晚上回来和我们谈起讨论的内容,我们都表示支持他的观点。”后来,光明日报社总编辑杨西光看了清样,表示“这是一篇重要文章,放在哲学版可惜了”,于是胡福明、杨西光、马沛文、王强华,还有中央党校的孙长江、吴江等人共同参与讨论修改,以此增加文章的针对性和战斗力。所以,胡福明一直强调这篇文章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发表经胡耀邦同志审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公开发表了这篇文章。新华社于当天转发了文章全文。 这篇文章及其引发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受到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注。邓小平同志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他在1978年6月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在以后视察东北三省,都对党的思想路线问题,对怎样正确看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了深刻而精辟的阐述,尖锐地批评了那种违背实事求是,搞“照抄照搬”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邓小平同志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魄力,有力地推动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深入开展。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从此,解放思想成为中国人民思想乐章的主旋律;从此,改革开放大潮在中国大地不断涌起。 时代呼唤有担当的人 胡福明有抽烟的习惯,他抽起烟来,一根接着一根,他笑着说烟能让他不断地思考下去。的确是这样,经历了那一场轰轰烈烈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后,胡福明依然在思索的路上:我国建设社会主义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1980年,他写出了另一篇自己很满意的文章《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特点》,在《社会科学》杂志上发表。虽然反响不如第一篇大,但对于胡福明来说,保持一个学者的严肃思考至关重要。 在妻子张丽华的眼里,胡福明除了“勤”,便是“真”。工作状态下的胡福明,为了深入了解社会,常常深入基层调研,有时候数月才回家一趟。张丽华曾抱怨“家就是你的旅馆、饭馆”,但后来慢慢懂得了,“他对人对事,都是抱着一颗真心。他是真心实意地希望国家好,每个人都好……” 因为真,他发奋读书,想为国家社会做力所能及之事;因为真,他敢于说出别人不敢说的真话,从而掀起一场时代风波;因为真,他砥砺前行,始终未曾停止自己思索的步伐。 “我以为,只要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着想,为人民谋利益,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坚持改革开放,使得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富起来强起来,军队更强大,那么中国就一定会有更好的前途……”这位时代老人诉说了一个朴素而真挚的愿景。 2018年08月07日04:3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郑晋鸣 许应田 胡福明 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见证改革开放40年)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807/c1001-30212611.html |